记者 陈兵 通讯员 万民
昨日,窗外一缕阳光照进屋内,给不大的居室带来暖意,一位九旬老人静静地躺在床上,和许多同龄老人似乎并没有区别。然而,这位老人可不简单,当年可是威震苏北鲁南战区的“神枪手”高怀堂,倒在他枪下的敌寇有30多名。如今,老人一家三代都有人当兵,不仅继承了优良家风,传承了火热的爱国情怀。
抗日老英雄杀敌奋勇传美名
记者想象过一个经典的抗日老英雄形象:身板硬朗、目光坚毅、语调铿锵、伤痕累累。结果这所有的一切,高怀堂全部具备,见到高怀堂就完全可以想到青年时的他,必定是虎背熊腰臂力惊人的大汉。“俺那时候不知道多高,按照现在的标准,得有1米8几,反正很少遇见比俺还高还壮的。”94岁的高怀堂说。
在旧社会,高怀堂的父亲能种地能打猎,但一家的生活依然无以为继。少年高怀堂试图用双手来改善家境,但命运却没有改变。特别是日军侵略烧杀抢掠,让他明白只有挺身反抗才有出路。于是,当共产党的工作队开进小村庄时,高怀堂就只有一个念头,“我要跟着他们干!”后来,15岁的高怀堂成了儿童团长,随后响应号召带头参军,与他一同参军的,还有17人。他们加入的部队正是活跃在鲁南一代的滨海军区老四团,高怀堂担任沂河大队某排排长。
高怀堂的悲壮和辉煌,从1943年秋的李庄战役揭开篇章。为了对付日本的坦克集群部队,八路军必须挑选一批敢死队员,近距离靠近坦克并择机摧毁。高怀堂就是其中之一,残酷的战争让许多战友牺牲了,但高怀堂幸运地活了下来。他不仅能当敢死队员,还是个神枪手。在一场战斗中,他所在的一个营被敌人包围,高怀堂趴在角落,用经过改装的三八大盖,敲掉对方的指挥官、炮手、重机枪手这些重点对象。每击毙一个,高怀堂都会数一次,更加不惧死亡。从1943年到1945年,高怀堂击毙的日军敌寇已有30余名。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高怀堂的身上密布弹痕刀伤,共有70多处,其中头部11处。
平日里为人处事很低调
解放后,身体多处残疾的高怀堂回到山东临沭老家。上世纪70年代,因石梁河工程移民到浦南镇江浦村龙江组,如今,这位抗日英雄已经94岁。高怀堂很愿意和别人分享战争年代的那些传奇往事,经常到学校、机关进行革命历史教育,给预备役人员讲抗战历史;参加村党委每月固定党员学习日活动,给村里的党员上党课;配合整村搬迁,做好群众的宣传说服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高怀堂一直以军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决不给组织增添麻烦,小病小灾尽量不去大医院,能少花钱就少花钱;政府发放的慰问金他也不舍得用,把省吃俭用的钱捐给集体事业。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江浦村当时设了个捐款箱,全村第一个赶来捐款的就是高怀堂,他当场掏出了4张百元大钞,连声说一定要尽一份力,没几天,他又追加了100元。
一家三代当兵传承爱国情怀
在高怀堂的感染影响下,一家几代人都渴望当兵报效祖国。高怀堂育有七个子女,大儿子高志和说,他20岁时连续三年报名参军,有一年部队都来走访准备吸收入伍,但因为当年派系斗争的原因,受到人为因素干扰没有去成。“我当时想不通,但父亲还劝导我不要在意,放宽胸怀。”
高志和告诉记者,“我三弟高志杰终于得偿心愿,到北京部队服役十几年,现在已退役回来工作。”
后来孙辈中,高志杰的儿子高鑫顺利参军入伍,目前在北京部队服役四五年了。
“我们都受到老爷子的影响,都认为到部队是一种锻炼,接受军人的教育是一种荣幸,保家卫国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高志和说,父亲经常教育孩子,想人好处,不想人坏处,宁愿自己吃亏一点,也不去斤斤计较,凡事放宽心,为人处事低调本分。“父亲获得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是政府对他的表彰和肯定,也是我们一家人的骄傲和荣誉,希望今后一直保持这种优良传统,教育后代做正直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