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推进过程中,连云港市坚持整合各方资源,在统筹调配、盘活激活、联通共享上下功夫,紧贴群众需求,构筑“布局合理、便捷高效、出户可及”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努力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平台就延伸到哪里”的建设目标。作为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县城,灌云县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新农村上动脑筋、想办法,贯穿“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主线,以乡愁文化、主导产业和和谐乡村三大根脉为依据,全力打造乡愁记忆、产业文化和宜居业态三大主题集聚区,发出了“文明实践,让城市向往农村”的有力声音。
文明环境塑造文明的人
拥有18个村(居)、5.6万人口的侍庄街道,素有灌云县南大门之称。过去的这里,长期尴尬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甚至还是一个贴着“垃圾集散地”“上访专业户”等“脏乱差”黑名片的乡镇。
近年来,侍庄街道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文明志愿服务,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盘活用好各级各类资源,组织志愿者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着力推进“侍圩人家”“侍荷园”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注重对接历史文化风貌、园区产业项目、地方产业特色、公共设施配套等,深入开展淮海戏、工鼓锣、花船花挑和广场舞文化活动,真正让群众愿意搬、高兴留、住得好
“环境能改造人,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像城里一样了,很多不文明的现象也就逐渐消失了。”村民侍大爷开心地说道。
文明实践守护乡愁记忆
来到龙苴镇石门村,都会被这里优美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石马吼广场、石门村史馆、劳模集结园、石门生态农庄、文化大舞台……一个老村庄如何被赋予新内涵?乘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深耕村史村情文化经济传统,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灌云县建设了以“一场一馆一园一庄一舞台”为主的综合性活动阵地。在村史馆里,用音视频方式对一些历史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农作工具、生活用品等生活场景进行还原。“开馆以来,像我们这样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每年都会带着老婆孩子专程返村参观,村镇的面貌在变,但心中的乡愁一直都在。”在外打工的村民王大爷说道。
在东王集镇韩圩村文明实践所,该村2007年创立的“一碑四谱”教育基地,相对固定的一座“精神丰碑”和实行动态管理的“时代风范”“尊老爱幼”“学业有成”“立志创业” 光荣谱受教育对象已达10万余人次。截至2019年底,韩圩村涌现“灌云好人”“港城叶欣仁”“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各级各类模范人物近百名。
文明实践赋能乡村发展
为了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侍庄街道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活动。为了推动“厕所革命”,志愿者们把相关要求发放到各村(居),并搜集典型先进事迹,用群众喜闻乐见传统表演形式,逐村巡演宣讲,举行了26场“卫生改厕好处多、共建生态新农村”主题微讲座。街道还建起激励机制,开展“卫生户”评比活动,组织验收评定等环节,为获奖家庭授牌发奖。同时,建立环境整治红黑榜公示制度,加大对“脏乱差”现象和违法占地、乱堆乱排乱放等不良行为的曝光力度,教育引导群众增强卫生意识。
在同兴镇伊芦村,山上的枫园一片红火,映衬着山周的黛瓦白墙,信天游客栈的民宿、古色古香的伊尹街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文化韵味。村里已建成的采摘体验园正成为现代美丽乡村的新景观,每年阳山水蜜桃、“阳光玫瑰”葡萄成熟季节,都吸引着来自市区、县城的市民来此“尝鲜”。配套建设的休闲场所更方便了游客和在此休闲的村民。赏美景、品美食、看民俗,在这里游客和村民们能得到全身心的满足。
一个特色理念,能改变一座乡村;而一座乡村的蝶变,必将改变一方百姓的生活。“让群众生活更美好,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开展本土化、多元化的文明实践活动,努力使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更具特色更富活力更有成效,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港城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明力量。
连云港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