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前罗阳村,有一户门头低矮的民居在楼房居多的村落中显得非常的简陋和低调,但是院门旁被擦得闪闪发亮的“光荣之家”铭牌在门前绽放的红梅花的映衬下却格外醒目,让人观后肃然起敬。这个朴素而简陋的院落里居住着一位年届九十的耄耋老人谢阳安,近半个世纪以来,每当清明时节,他总会拿出一本沉甸甸的谢氏家谱和珍藏已久的已经发黄的老照片,有条不紊地摆放在家中中堂的几案上,遥祭安葬在抗日山上的二哥谢阳启还有牺牲在巴基斯坦的侄儿谢恒春,以寄托老人对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和异国他乡亲人的哀思。
谢阳启革命烈士证书
谢恒春烈士照片
清明节前夕,笔者一行在谢老的家中打开这部沉甸甸的家谱,查找到了烈士谢阳启和谢恒春的名字,赫然映入笔者眼帘的是两位烈士名字旁的注释小楷。在谢阳启的名字旁边写着1942年牺牲于赣榆,安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园两行竖排小字,在谢恒春的名字旁写着1976年牺牲于巴基斯坦,安葬在巴基斯坦国中国烈士陵园两行竖排小字。
谢阳启是谢阳安老人的二哥, 1940年入伍,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独立一团战士,该团也称赣榆独立团,后改称山纵二旅独立团。在旅长孙继先、政委江华以及团长朱其藩、团政委陶君彦的率领下,转战在滨海区敌后战场,因作战勇敢而屡立战功。1941年3月19日,谢阳启作为山纵二旅的战士参加了著名的青口战役,青口战役结束后,谢阳启跟随部队驻防在赣榆北部的日照县, 1942年在赣榆北部山区一次围歼日伪的战斗中谢阳启英勇牺牲,而后安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园。
谢恒春是谢阳安老人的亲侄子,出生于1950年,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与四叔谢阳安相依为命,谢阳安对这个侄儿也是视如己出。那时全家上上下下8口人,日子过得非常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谢恒春在7、8岁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懂事了,为了维持家庭生计,童年的谢恒春常常在村头靠给盲人领路来换取几毛钱的收入以补贴家用。面对懂事的孩子,谢阳安决定把侄儿送去当兵,期望通过革命的大家庭把谢恒春培养成革命的接班人。1965年冬季,年仅15岁的谢恒春光荣入伍。在解放军的大家庭里,谢恒春体会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与幸福,这里有组织的关怀,有战友的亲情,有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在部队,他学习勤奋、训练刻苦、工作积极上进,很快成为了济南军区的积极分子,还作为先进代表在军区大会上发言。1968年,谢恒春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提干、担任排长。
为了援助巴基斯坦兄弟,进一步打通两国联络的通道,党中央决定打通中巴战略走廊,喀喇昆仑公路是中巴走廊中的关键工程之一,也是今天“一带一路”的一条重要陆上通道。1972年,谢恒春不畏艰险、主动请缨,不远千里奔赴巴基斯坦施工。喀喇昆仑山脉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绝壁嶙峋、山坡陡峭、山谷深邃,乱石斜坡随处可见。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开山筑路、开凿隧道,难度和危险可想而知,再加上工程部队当时的装备和技术条件不足,很多工程都是要靠人力来完成,很多时候,爆破用的炸药也是军人们列队一个人一个人捧着安放在爆破位置上的。在施工现场,谢恒春吃苦耐劳、工作突出,多次有立功表现。
喀喇昆仑山公路
1976年10月10日,工程施工爆破时突然发生山体崩塌,千钧一发之际,谢恒春毫不犹豫地将一名战士护在身下,他们被埋在了大片的山石里。当战友们挖出他们时,被谢恒春护在身下的那名战士还活着,而排长谢恒春却牺牲了。为了中巴友谊,为了战友的生命,谢恒春把自己的宝贵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6岁的青春年华上。和谢恒春长眠在喀喇昆仑公路侧畔的还有一大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打通了这条全长1032公里的中巴友谊公路。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时候,一共有700多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大部分是普通的工程建设者和解放军工程兵战士。
喀喇昆仑公路竣工后,为纪念在修筑公路中牺牲的中国士兵,巴基斯坦方面在一个名叫丹沃尔的村子东郊修建了一座中国烈士陵园。陵园坐落在巍峨的喀喇昆仑山脚下的吉尔吉特市,侧畔则是蜿蜒千里一头连着中国一头连着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公路。包括谢恒春在内的88位中国士兵长眠在这里,永远地守护着他们为之奋斗努力过的那片公路。
巴基斯坦中国烈士陵园照片
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周围被群山环绕,面积并不算特别大,整体是中式建筑风格。陵园的入口处是宽敞洁净的大道,在大道的一侧,是一座黑底的棕色大理石纪念碑,黑色的底座上,刻着“巴基斯坦中国烈士纪念碑”。棕色碑面则用巴基斯坦语和中文简单介绍了88位中国烈士为巴基斯坦所作的贡献。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中间最为显眼的是那座白色大理石的墓碑,上面刻着“中国援助巴基斯坦建设公路光荣牺牲同志之墓”这几个红色大字,该墓碑和周围的一片翠绿交相辉映。在墓碑的后面,就是88位牺牲在他乡的中国烈士墓冢。这些墓冢的形状比较奇特,像一具具棺椁,前面是刻着每位烈士姓名的小墓碑。这88座墓冢中,还有20座里面是空的,这20位烈士至今遗骸都没有找到。墓地的四周,还种植了800多颗苍松翠柏,它们就像一列列护卫,永远地守护在这些英雄身边,也让整个烈士陵园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谢恒春和另外的87位中国烈士长眠在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已经有45年了。多年来,谢恒春的叔父谢阳安以及家乡的亲人们一直没有机会来巴基斯坦祭奠,每当清明节来临,老人就把谢氏家谱和侄儿的入伍照片拿出来,摆放在供桌上,遥祭埋葬在异国他乡的亲人。如今谢阳安年事已高,他非常想在有生之年能带着家人到巴基斯坦中国烈士陵园为长眠在这里的侄儿以及其他中国烈士们扫扫墓。
让谢阳安老人欣慰的是,巴基斯坦的人民从来都没有遗忘这些烈士,他们会经常过来这里扫墓,为烈士们盖上鲜红的中国国旗。其中一位名叫阿里·艾哈迈德的老人,甚至在这里守护了37年。阿里·艾哈迈德在陵园建成的那一年,也就是1978年就自愿在这里守护陵园,从此以后风雨无阻的在陵园内清扫打理,陪烈士们说说话,从年轻活力四射的青年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直没有间断过。他总是告诉自己的孩子:“我们不能忘记长眠在陵园的中国人,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喀喇昆仑公路。”
为中国烈士陵园守灵的巴基斯坦老人阿里·艾哈迈德和他的儿子
跟巴基斯坦国守墓人阿里·艾哈迈德有着同样情怀的还有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一位老人谢阳安,他常年义务为青少年讲述在修建喀喇昆仑公路工程中牺牲的烈士的事迹,教育下一代继承烈士的遗志,传承烈士勇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烈士们身上的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据谢阳安叙述:谢恒春同志不怕艰苦勇于牺牲精神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来自于其家庭红色基因的传承。他的二叔谢阳启烈士就是谢恒春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为了让侄儿谢恒春继承其叔父谢阳启身上革命的基因,谢阳安一手将谢恒春抚养成才,并亲自送他参军,而谢恒春则没有辜负家庭和组织的期望,他用鲜血和生命传承了谢氏家族中的红色基因。
1935年11月出生的谢阳安,退休前是罗阳小学的会计,他工作兢兢业业,他经手的账目笔笔留痕、严谨清晰,千方百计为组织、为孩子们管好每一分钱。虽然一个人托举8口之家经济贫寒,但是谢阳安同志每逢出差、开会都舍不得给自己报销差旅、住宿补贴,因为,他想把有限的经费留给学校的孩子们,他被领导和同志们亲切地称为“红色管家”。退休后,谢阳安同志依然奔忙,他经常回到学校,面对孩子,声情并茂地讲述党史故事,讲述巴基斯坦中国烈士的英勇事迹。他希望红色的革命基因能从小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如今已86岁高龄的他,无比珍惜他所收藏的二哥谢阳启、侄儿谢恒春的英烈证书和登载有他们事迹的发黄了的报纸。他自豪地说:“两代英烈,这是我们谢家最大的光荣!我要把这个红色家谱续写下去,把党史故事和喀喇昆仑山中国烈士的故事讲下去。”
(赣榆宣传 红榆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