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时代新风︱“巷理事”打通街巷治理“最后一公里”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在城市治理中,高楼大厦是城市的“面子”,背街小巷则是城市的“里子”,只有“里外光鲜”才是一座真正美丽的城市。而背街小巷的治理,离不开居民的参与。从2021年年初开始,海州街道砚池社区就开始积极探索“巷理事”治理模式,将一批既有“一技之长”又热心公益的居民聚集到一起,不断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背街小巷的治理中去,以打通基层治理“末梢神经”。

记者了解到,海州街道砚池社区下辖4街9巷1路,其中背街小巷和开放式生活区较多,居民的大事小情都发生在巷子里,特别是一些烦心事,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不仅影响居民日常生活,还会影响邻里关系,降低居民们的幸福感。为此,从2021年开始,砚池社区便结合辖区街巷密集、文化底蕴深厚、邻里间关系密切等特点,开始探索“社区党委—片区党支部—红色巷理事”三级治理架构,织密街巷治理网,并打造以社区党员为主的“巷理事”党建特色品牌。

砚池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郭晓茹告诉记者,“巷理事”党建品牌蜕变于“红袖标”志愿服务队。最初,砚池社区党员许秀兰在参府巷巷口开了一家小卖部,参府巷的居民常去小卖部附近纳凉闲聊。许秀兰经常参与社区治安巡逻、矛盾调解,受她的影响,周围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大家称这支有着三十余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为“红袖标”。他们管理街巷的小事、杂事,倾听社情民意、主动化解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守望互助、参与志愿服务,尤其在面对人居环境整治、防电信诈骗、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新形势新任务上,更是积极发挥带头作用。而“巷理事”的前身正是这群“红袖标”。

郭晓茹说:“我们的‘巷理事’成员每一位都有‘一技之长’,有的能策划、擅沟通;有的懂技术、会修理;还有的心灵手巧,热情开朗。社区就根据他们的特长,将化解居民矛盾、帮助居民修补房屋、疏通下水道以及节假日开展特色活动等事项,都交由他们去处理和组织,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如今的“巷理事”成员们已经能够各自发挥特长,协助社区处理发生在巷道里的杂事,快速有效地解决居民家门口的烦心事,有效打通社区街巷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接下来,海州街道还会将砚池社区的“巷理事”治理模式向其他社区推广,以片区“微驿站”为基础,凝聚社区党员骨干、居民组长、小巷能人、驻区单位等力量,通过“微议事、微改造、微更新、微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深化古城小巷有机更新,优化民生服务,实现古城“烟火气”、城市“洁净美”与街巷“古韵味”和谐共生。(记者 侍 敏 通讯员 张一笑 刘聪 孙海洋)

来源 苍梧晚报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10月24日 15: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