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乡村菌业专家”之称的赵书光,即将步入不惑之年,但他初心不改——作为我市灌南县园艺技术指导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他十三年如一日扎根乡村,足迹遍布全县238个村,助力打造50亿元规模全国闻名的“菌菇之乡”;他潜心创新研究,推广20余项农业新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和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农业丰收一等奖等;他拒绝高薪聘请,培育35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8000余名老百姓家门口就业,今年他入选10月“江苏好人榜”。
踏遍全县238个村
助力培育50亿元“菌菇之乡”
灌南县是远近闻名的“菌菇之乡”,也是“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菌菇之乡”的崛起,离不开赵书光13年孜孜不倦的艰辛付出和创新加持——2009年,赵书光研究生毕业后,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加入灌南县农业农村局,从此开启他轰轰烈烈的造菇“神话”。
为了了解产业结构,找准发展定位,赵书光深入农业企业、合作社,俯身田间地头、大棚车间,一年时间,他跑遍了全县238个村。赵书光发现,灌南县正在兴起的菇类养殖虽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产品定位比较低端,售价较低,急需更新换代。
在大学导师的推荐下,赵书光决定主推在南方城市认可度高、经济附加值也高的杏鲍菇“白引一号”和“阳光玫瑰”葡萄两个新品种。他带着江苏相如有限公司的一些种植大户深入福建考察,并邀请上海农科院专家来县里指导授课,最终促成两个新品种在灌南快速落地。为打开新品种的销路,赵书光又联系多家上游批发商,让新品种在地头就被抢购一空。“杏鲍菇快速进入了北上广的各大商超。4斤的阳光玫瑰葡萄卖到100多元,足足比以前多卖了10倍价。赵站长真是我们的财神爷啊!”江苏相如有限公司老总徐相如感激道。
十年磨一剑。如今,灌南的菌菇年产60万吨,年销售额50个亿,产品远销全国多个城市,“菌菇之乡”的名头也越来越响。
推广20余个新项目
直接带动8000农民就业
随着灌南县食用菌、葡萄等农业主导产业的强势崛起,面对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广大菇农果农对新品种、新技术有很大需求。赵书光紧紧围绕食用菌、葡萄等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主持和参与实施省农业三新工程等各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项目20余项,推广应用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
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赵书光那并不高大的身影总会出现在菇厂果园,零距离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常常晒得黑黢黢。他常说:“搞农业推广工作,就要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只有沉下心来研究,才能掌握农业核心技术。”
赵书光还根据农技推广需要,及时联系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教授,为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使他们都能熟练掌握蔬菜、食用菌、葡萄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促进了乡村振兴发展,受到农户一致好评。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13年来,赵书光先后通过科技成果鉴定11项,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省农业丰收一等奖、淮海科学技术二等奖等成果奖励2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11件……
创新为灌南这个农业之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为更多土生土长的灌南老百姓带来了福音。仅仅农果种植一项,就为返乡农民工和留守妇女创造邻近就业工作岗位8000多个,人均年工资3.6万元以上。作为外出务工人口输出大县,近两年有更多的青年看到了商机,回家参与到种菇创业大军中。
扎根乡村13年
帮扶35家企业发展壮大
作为知名高校毕业的专家型人才,赵书光在灌南一待就是13年。他把家安在这儿,也准备把根一生扎在这儿。作为省知名农业专家,好多地方高薪聘请,赵书光总是淡然婉拒:“我是农民的孩子,我学农的目的就是助农富农,如今,我在这片沃土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一切待遇和诱惑都只是浮云。”
为了帮助更多的企业发展壮大,赵书光不遗余力地为企业输送新技术和新项目,帮助他们争取省内扶持资金,改造现有设备。如今,灌南县拥有规模以上农业企业35家。“作为国家级的农业龙头企业,我们产值达5亿元,实现了10年产值翻10倍的发展奇迹。这离不开我们的技术带头人赵书光站长。”江苏裕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健光坦言。
在朴实善良的农民心中,赵书光既是一个农业守护者,又是一个财富使者,为他们发明新技术,教他们应用新品种。(张晨晨 王飞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