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时代新风︱17年,从0到48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端午安康,你到家后身体如何?”端午节那天,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的刘庆赶早给王浦建发去问候信息。

6月20日中午,这位灌云小伙子刚刚在刘庆的陪伴下,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包括王浦建在内,今年上半年,连云港市已经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6例,成功捐献的志愿者累计也达到了48名。

这个数据让全程参与并见证了港城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人数增加的刘庆非常感慨,“2005年我到红会工作,负责造血干细胞捐献,2006年我们实现了零的突破,有了第一例捐献志愿者,到现在增到了48人。这17年,每一例捐献,我都参与了,有些志愿者住院期间,我也在医院照顾他们,能取得这样的进展,我真的很高兴。”

关于工作,900多年前,卖油翁云“惟手熟尔”,今天刘庆说“只要有爱”。在她眼中,捐献志愿者和他们的家人都心怀大爱,工作人员也是满怀爱心地在工作。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17年,从0到48

大爱与坚定

经过多年的宣传,我们都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能够救人命的事情,因此每年都会有许多人填写《志愿捐献者同意书》并接受血样采集,加入中华骨髓库,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填写同意书的人都能顺利地成为捐献志愿者。

刘庆说,17年来中华骨髓库配型成功的人很多,但真正实现捐献的并没有那么多,“有些人是配型成功之后自己退缩的,有些人是家里亲属坚决不同意的,还有些人是配型成功时,发现自己身体出现问题的,林林总总各种情况都会导致捐献不成功。”但所有捐献成功的人都有两个共同点,一个是他们捐献的意志非常坚定,另一个就是他们真的心怀大爱。

捐献成功的志愿者中,有些人为了捐献,突破了家庭的种种不理解。面对家里老人不同意,爱人不支持,有人自己劝说,有人请来医生给家人讲解,有人找小红书上的例子给家人看……刘庆也参与过劝解志愿者家人的行动。

让刘庆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位灌云男志愿者,“他人非常老实,已经坚持无偿献血很多年。配型成功后,他的父母不同意他捐献造血干细胞,怕影响他身体健康,但他自己很坚定,就请我们上门去劝解他的父母。”

于是,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就带了连云港市第一个成功捐献的志愿者陈军上门一起劝说。“到他们家之后,他父母看到我们来了不说话,他父亲就唉声叹气地坐在院子里。我们就以陈军为例子给老人讲,第一个捐献的人,现在已经结婚生小孩了,一点也没影响生活。”

经过一天的知识普及和劝解,最后这位志愿者的父亲送大家出门的时候闷闷地说:“那就捐吧,既然是救人的好事,就捐吧!”这一句话感动了所有人。

刘庆说,17年来,捐献成功的每一个志愿者都很让人感动,但最让她感动的还是市中医院检验科的王益松医生。“王医生配型成功了三次,每一次他都非常配合,哪怕前两次是因为病人的缘故,没有捐献成功,最后一次配型成功后,他还是二话不说配合全部的检查和相关工作,当时他已经结婚生子,他的妻子带着孩子跟着去南京陪伴他,可以说他们一家共同用爱心拯救了一个陌生孩子的生命。”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17年,从0到48

突破与延续

刘庆最初在连云港149医院工作,2005年底她转业被安置到市红十字会,“当时刚好市红十字会准备从当时的市卫生局独立出来,新组建的红会当时共5人,第一届会长跟我说,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需要懂医学知识的人来负责,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了。”

刘庆说,当时在全省,连云港是唯一一个没有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城市,刘庆就打电话给其他城市的红会,向他们请教,“我听着电话把人家的流程记下来,然后自己在工作中摸索,同时买了好多专业书籍自学。”

就这样,在刘庆的努力下,2006年4月,连云港市迎来了零的突破,有了第一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陈军。“当时为了联系上他确实是费了些工夫,他留在中华骨髓库的联系电话成了空号,留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又都不对,后来我就试着打了他原来单位的电话,运气很好,接电话的是个热心人,人托人帮忙打听,大家都知道是救命的事,最终找到了他。”

找到人之后,刘庆高兴之余心中十分忐忑,她怕找到了陈军,人家拒绝捐献,或者是家里人阻挠。总之,在去找陈军征求意见的路上,刘庆的心中设想过千万种说服他的方法,“没想到,我们一见面,我跟他说了捐献的事情,他立刻就说了‘我愿意’,当时我真是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就是满心的欢喜,特别激动。”

可以说,陈军当时的一句“我愿意”一直回荡在刘庆的耳边,给予了她更加努力工作的勇气和动力。此后的许多年里,陈军成了刘庆用来说服其他人的最好的例子。

直到现在,讲到陈军在南京顺利捐献的事,刘庆的喜悦仍溢于言表,“实现了零的突破,我们再到省里开会就能挺起腰板参与经验交流了。”

有了突破之后,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就开始增加,近几年数据增长更加快速,2018年4人,2020年6人,2022年11人,今年上半年就有6人,连云港市成功捐献的志愿者就这样达到了48人。

为此,刘庆专门建了微信群,把48位志愿者都拉在里面,每次有新人捐献,刘庆都把图片发到群里面,给新人一些鼓励,消除紧张感。这些捐献者来自各行各业,“这个群和其他群不一样,因为他们都在做一件有大爱的事情。”

传递与传承

2006年,起步的那几年,从开始联系捐献志愿者到捐献成功至少要半年以上。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捐献的效率也高。

“目前最快的一例是前年,加急进行的。那位志愿者名叫刘根,灌云人,在徐州上班。接到我们的电话后,他专门坐高铁从徐州回来进行高分辨采样和体检,刚把他约到献血车上,省里面电话来了,说这个病人是加急的。后来,前后二十几天就捐献成功了。”刘庆说。

这种高效率又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动中来,现在捐献程序也简化了,市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接受度越来越高,加入中华骨髓库的人越来越多。连云港市已经连续三年在成功捐献人数上创新高,去年刘庆也因此被记三等功一次。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17年,从0到48

刘庆说,这种爱的传递影响了很多人,不只是捐献志愿者越来越多,许多市民也自发地开始关爱身边的捐献志愿者。

去年特殊时期,医院不允许有太多人陪护,有一位小伙子正好参与捐献,当时只能留下刘庆一个人在病房全程陪护。捐献期间,小伙子想去卫生间,可是让刘庆陪他去,他又觉得不妥。“当时在病房保洁的老太太就主动来帮忙,她就跟那个小伙子说,‘你看我的年龄可以当你奶奶了吧?我来帮你一下可以吧?’那位志愿者才觉得不那么尴尬,就同意了。当时可算给我解了围。”

刘庆说,当时那位老太太说的话特别朴实,但还是深深地打动了她,“当时,那个老太太对志愿者说,‘我知道你是救人的好人,你是献爱心的,我也愿意帮助你。’那个瞬间,我特别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互相影响和传递的。”

“正是因为这份对爱的越来越深的感悟,所以我在照顾每一个捐献者时,就像呵护家人一样。”刘庆说这份关于爱的工作自己做了17年了,特别不舍,“我有时候就挺愁的,我要是退休了,这件事情交给谁,我才能放心呢。”这样的不放心,让刘庆这17年一直亲力亲为,也让她常常自省“总有退休那一天,我也相信接班的同志和我一样热爱着这份工作,从心里爱着那些捐献志愿者们。”

因为爱,所以不舍,也因为爱,所以该放手时就要放手,所有的爱都需要传递与传承。

(记者 吕兰芳)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6月26日 13: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