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李福义,1928年2月出生于山东高青,1947年2月参军入伍,1950年4月入党,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战役。李福义曾担任宁夏西吉县武装部组训科科长,在部队任职期间多次立功受奖。
朝鲜西海岸,95岁的李福义曾无数次在梦里回到那个地方。
1952年10月,李福义所在部队渡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李福义驻守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直到1958年才随军队最后一批撤出。
热血男儿19岁参军 身经百战
从1947年到1959年,李福义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青藏地区平叛等大小战役20余次,在枪林弹雨中度过青年时代。
“我出生在1928年,家里8口人,我是最小的儿子。1947年2月政府动员参军,全村我第一个报名。”当年,19岁的李福义随部队从高青县出发,徒步前往山东周村,开始集中训练,15天后便南下参加解放战争,出生入死,足迹从山东到东北,再折向南,到徐州,到盐城,最后到海门。
老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打得异常惨烈的淮海战役。当时,李福义所在的部队连长已阵亡,指导员受重伤。李福义临危受任,组织全连继续向敌人冲锋前进。战斗中,李福义突然感到左臂冰凉,鲜血湿透衣服,敌人的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臂。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李福义决定让医生直接用钳子把子弹取出,简单包扎后便随部队继续执行任务。“每一秒都有牺牲的可能,我还算命大。”李福义说。
留在左臂的伤疤是战争留给李福义最直接的“纪念”,只是每逢阴天下雨时,这个“纪念”令他胳膊疼痛穿衣都难。当问他害不害怕牺牲时,他坚定地说:“革命战士都视死如归,怎么会害怕呢?”
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解放战争结束后,李福义所在部队坐上专列到苏州,开始为期3个月的军事训练。随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2年10月,李福义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21军62师185团到达朝鲜,来到雪汗岭山脚下。彼时,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没水喝,战士们直接捧雪吃。“我在一营一连一排,走了一夜才到达山顶,晚上就住在树林里。下山时,一班副班长肖德贵同志的脚已被冻伤,边走边摔跟头,还在咬牙坚持。我看得心疼,把他的枪背在身上,叫两个身强力壮的战士架着他走。到山脚下,还要通过260米长的敌人炮火封锁区,又走两个多小时才到西海岸。到阵地时,我们排没有一个人掉队!”
到达阵地后,李福义所在部队就立马开工,修工事,打坑道,以防美军在西海岸登陆。他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收官之战金城反击战,取得了最终胜利。
停战后,帮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1953年停战后,李福义一直驻守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直到1958年才随军队最后一批撤出朝鲜。
“战后的朝鲜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福义叹了口气。为了让朝鲜百姓重拾生活信心,从事着大量体力劳动的志愿军经常节衣缩食,给朝鲜人民送去食物与衣服。尽管语言不通,但在频繁的接触中,当地人民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建立起良好的友谊,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了朝鲜人民比亲人还亲的人。
1958年8月8日凌晨,部队响起整装集合的号角,平安南道群众穿着民族服饰,为战士们举行最隆重的欢送仪式。少先队员为战士们戴上红领巾,姑娘们给战士们献上鲜花,人民军战友把战士们高高抬起,大家眼含泪花,难舍难分。
“我记忆中的1958年8月8日,既有胜利、凯旋的欢乐,又有难舍的离别之情。毕竟我们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这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深厚的感情,生死与共的老乡、并肩作战的人民军战友,马上就要离别,心里很不是滋味。”李福义回忆道。
回国后,李福义跟随部队赴青藏地区平叛,随后担任宁夏西吉县武装部组训科科长。1982年离休后,因妻子在连云港,到市军休所安置。(庄婷婷 孙雯 生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