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时代新风︱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 城市里的“地下工作者”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8月10日8时许,手机中的天气预报信息显示28摄氏度,体感温度还算适宜。此时,在海州区秦东门大街与振海路交界处,笔者正跟随海州区市政养护管理二处女子清淘班的队员们一起清淘窨井。清淘窨井的小铁锨重约2公斤,铲完5个小井后,笔者的衣物已被汗水浸湿,遮阳帽与头顶间仿若蒸笼,持续发力的右臂开始酸胀。而女子清淘班的队员们仍在继续工作,此时,笔者手中的温度计显示40摄氏度。

海州区女子清淘班成立于1987年,现有8名女工。30多年来,她们始终奋战在服务群众第一线,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城市的整洁与美丽。据了解,女子清淘班承担着市区78条主次干道、162公里下水道及4个办事处的背街小巷的日常养护,她们每季度要把负责的所有大小井清淘一遍。当天,清淘班要完成秦东门大街约70个小井的清淘工作。

秦东门大街上的窨井里大概率都是A级,老城区的窨井则难以预判,许多井里还有粪便,在作业时,队员们要忍受难闻的气味。除了长方形的小井,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形大井,也在清淘班的职责范围内。目前,大井主要依靠机械清淘,有专门的清淘车机械化作业。而海州古城很多街巷较为狭窄,机械无法施展作业,更多情况下需要采用原始的作业方式疏通。

“窨井下的树叶、泥沙、垃圾混合在一起,如果长时间堆积,排水管网就堵了。”女子清淘班班长樊继茹告诉笔者,夏季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清淘班的队员每天7时许就开始作业。骄阳下,队员们唯一的遮阳工具就是头顶的帽子。笔者跟随樊继茹用小铁锨一铲、一铲地将黑黢黢的垃圾铲上来,堆在一旁,随后清理相通的另一个窨井。盖上井盖后再一并铲进翻斗车里。将淤泥铲到翻斗车内,全凭个人力气,这个过程最累。一路行进,翻斗车司机与队员配合默契,停靠的位置刚好够队员一铲进斗。

翻斗车里除了铁锨,还有舀勺和大而深的塑料锨。“雨后淤泥稀,锨兜不住。落叶多的时候,塑料锨更能装。”樊继茹解释道。干完一处,大家就提着铁锨走向下一处窨井,中间没有休息时间。“一鼓作气干完还好,中间要是休息了反而感觉更累。”队员张立美说。靠近翻斗车时,一阵异味飘来,十分难闻。而当天的清淘工作,在张立美看来,还是相对轻松的,窨井里大部分就是泥沙、树叶和少量塑料纸,井下如有树根盘错,就更难挖了,需要耗费更多时间。

如今,清淘工具由来回装卸的小推车变成了翻斗车,工作效率提高了。大井的作业由需要人穿着工作服下井掏挖,转变为应用专门的清淘机械,工作人员的作业安全得到了更多保障。时代在进步,精神在传承。女子清淘班历经几代人的传帮带,队员们始终兢兢业业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责工作,默默付出。他们用双手清淘大井、小井,用汗水打通城市的毛细血管。“以我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传承。 (魏吉珂 王雅萱 沈玲)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8月15日 11: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