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袍素雅身段娇,春风拂柳展妖娆。初见王秀红时,记者在人群中一眼就认了出来,挺拔的身姿、端庄的仪态,用一枝独秀来形容她的气质并不为过。
她,单枪匹马,用五年的时间与汗水创造了一个“旗袍王国”。
她,一呼百应,引得全国19个省市73支分队,线上线下4000多名队员竞相追随。
她,公益授课,不求回报,乐此不疲,用情感纽带织出了一个妇女之家。
“旗袍修身,善美修心。我们走旗袍秀不仅是在展现自己的美、弘扬传统文化,更在于让参与者在旗袍秀中涵养精气神,走出风采,活得更精彩。”王秀红笑得端庄娴雅。
华丽 刮向全国的“最炫民族风”
“腹部要始终收紧,靠着胸式华盖穴呼吸,把嘴巴闭上,靠鼻子调整气息,整个人没有明显的起伏感,膝盖以下是不发力的,靠着核心力量带动全身,走一条直线,美感也由此而来。”8月10日上午,在排练室,王秀红一边带领队员排练,一边分步讲解。
说起作息,她只是短短回应了几个字:全年无休。
王秀红在赣榆区有3个线下教室,为了方便多个片区的学员学习,扩大覆盖面,3个教室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车程都在半小时以上。
但这种“生活不便”抵不过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痴迷。
从太极拳到书法,她都颇有建树,但她更喜欢旗袍。她说:“那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没有现在这么开放,敢穿旗袍的妇女不多,走在街上需要很大的勇气。”
她发现旗袍文化并不局限于华服本身,更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穿着旗袍走秀,袅袅婷婷的挪步间,可以展现中华女性难以言表的美。”
于是,她决心在旗袍秀的道路上走下去。年近50岁的王秀红开始了求学之路———远走异乡,自费赴京、沪进修学习,先后获得“中国人力资源专业人才高级形体礼仪讲师”和“旗袍模特高级培训师”等资质,因其功底深厚,在上海学习期间被选为助教,进入表演班。“在上海的那段时间也是我最苦的日子。”她回忆说,每天脚踩高跟鞋至少走秀5个小时,脚趾和脚底板都磨出了血泡,只能用医用纱布把伤口处缠起来。
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热爱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五年前,王秀红回到家乡创办了“红韵旗袍”,自此,她的“亏本买卖”一发不可收拾———她自费租下几个场地,装修、道具的采购她都亲力亲为。
“我的工作室很简陋,就是想给姐妹们遮风避雨,让大家能安心练习。”说到这里,王秀红竟显得有些难为情。
没有功利性目标的努力让旁人不解,但也汇聚了一群“赤子”。一开始是几个关系好的姐妹一起练习,一传十、十传百,赣榆本地的队伍迅速发展到一百多人。后来,王秀红旗袍走秀的视频放到网上,在各个平台通过直播、视频的形式传播,全国刮起了一股“最炫民族风”,大家像海浪一般涌来,“红韵旗袍”以燎原之势不断壮大。
矛盾 自私与无私的“双面人生”
蕴含传统文化元素和审美特质的旗袍秀深受广大女性青睐。她们已不满足于娱乐健身,更注重于形体与文化相融的品质娱乐生活。王秀红的理念应运而生:“不管你高矮胖瘦,都可以走出自己的美。”
从日出到日落,从教室到微信教学群,从舞蹈室到直播间,王秀红把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全国各地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短时间内发展成73个支队。“我们向她学习走秀,也感觉多了一个远在他乡的亲人。”山西支队的班长赵仙玲说。
亲人自然不讲利益———王秀红白天耐心教学,晚上安心创作。夜深人静时,她将伴奏乐曲听了上百遍,反复打磨走秀动作,编导出37个原创作品;她从不吝啬自己的创作成果被有心人拿去展演。“只要大家愿意学习,我可以无偿分享,多多益善。”王秀红说。
“但是在家里,我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王秀红苦笑着说,“回到家,父母已为我盛好饭菜;每当大型活动来临,女儿就为我忙前忙后。我觉得挺愧对他们的。”
王秀红的父母是一对慈祥的老人,聊起女儿,他们有说不完的话。
因为女儿,他们练就了“千里耳”的本领。王秀红和父母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前后楼栋,每天晚上,王秀红到家之前,她的妈妈是睡不着觉的。“一百个人一起上楼,我也能分辨出女儿的脚步声,在我的耳朵里,她的走路声是最特别的。车库门开了,秀红就到家了,她上楼进屋的每一步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直到没有脚步声了,再让老头子去看一眼灯熄了没有,确认女儿休息了,我才睡得着。”王秀红的妈妈说。
“一开始真的不知道她图什么!不为名不为利,却累坏了身子。她做什么我都是支持的,只要不累着自己。”说到这里,老人有些激动。
“我是支持女儿的,我的格局比她妈大!”王秀红的父亲已年过古稀,却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他为记者讲述着一个个旗袍秀的视频,如数家珍。“你认真研究就会发现,秀红做的事是很有意义的,她穿旗袍走秀,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还是纯公益性的,全国几千人都在跟着她学。我听说通过旗袍秀,很多人有了改变,很多家庭也越来越好!”
如今,在王秀红的带领下,全国各地的队员们积极参加地方“三下乡”“拥军爱民”“文化广场”等公益展演活动,已达千余场次,为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提升当地文化氛围和文明幸福指数作出了积极贡献。“以前没咋见过村头有这种演出,有文化,还真好看!”一位乡村老大爷谈及“旗袍秀”,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责任 艺术文化中的精神寄托
当天下午2点半,王秀红就开始线上教学———全国各地的支队班长把前一天晚上学习的旗袍秀舞步发到群里,王秀红按照顺序挨个点评,常常说得喉咙沙哑。“润喉片买了不少,总忘记吃。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问其初心,王秀红不假思索地说:“从热爱到责任。”
一开始王秀红觉得旗袍秀很美,值得不断挖掘,想要自己走好,也想把有底蕴的艺术文化分享出去。如今,这么大的队伍每天等着她教学点评,这么多姐妹与其交心相处,她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纯粹,让老师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我们所有的姐妹都很喜欢她。真诚、善良、钻研,做事认真,这就是王老师的风格。其实她的口才不算好,但她的一举一动,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向她学习,我们觉得很快乐。”“红韵旗袍”妇联主席吕淑菊说。
“我来红韵五年了。之前我有些抑郁,因为身体不好,做过两次手术,整个人都陷入了情绪旋涡。到了红韵,我像是找到了第二个家,找到了精神寄托。”杨老师是一名中学教师,她感慨道,“第一次看老师走秀,我就深深地爱上了旗袍秀。现在,我整个人松弛了许多,心情好了,身体也跟着好了,能来这里我感到很幸运!”
旗袍秀《人间最美》、旗袍伞秀《水墨醉江南》、宫廷扇《梨花颂》……5月20日,第二届“红韵旗袍文化艺术全国交流会”在赣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支分队呈献了一场视觉盛宴。活动结束后,王秀红被大家举起来高高地抛向空中。分别时,她们抱在一起痛哭流涕,这泪中,有尊重,有喜爱,有敬仰,也有对王秀红日复一日无偿付出的感恩之情。
王秀红说,因为热爱与责任,自己一直在路上,从未想过得到些什么或失去了什么。
时光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悄然流逝,回头望去,轻舟已过万重山。
(记者 张晨晨 见习记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