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时代新风︱她与邮票这五十年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她与邮票这五十年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中写着:“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娓娓道出一枚邮票里凝结的浓浓亲情。

在手写书信的年代,不少人都有过集邮的经历,也涌现出一大批集邮爱好者,我市集邮协会登记在册的会员就有4000多人,而胡明正是其中一位资深“邮迷”。

“我从12岁开始集邮,到今年已经整整50年了。”胡明感慨又自豪地说。

缘起 集邮始于父母两地书

“12岁时,并不知道小小的邮票能告诉我们这么多知识,只是看着一枚枚邮票花花绿绿的,很漂亮。”10月31日下午,在市邮政公司龙河路营业厅,胡明正在整理自己即将送往苏州参展的生肖主题邮票。她的动作娴熟却异常小心谨慎,仿佛担心自己动作幅度稍微大了点就会破坏了展品似的。事实上,胡明对于邮票的喜爱和珍惜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

胡明喜欢上邮票的最初是个有趣的故事。

那是多年以前很普通的一天,可对于当时12岁的胡明来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那天她在自家老屋里发现一个不大的纸盒,静静地靠在墙角下。纸盒里到底装着些什么呢?怀着浓浓的好奇心,她悄悄地打开了纸盒,发现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近百封信函。信封上的字显示,这是父亲1952年在南京求学时和母亲互相写的两地书。她当时并没有关注信函的内容,倒是被贴在信封上的邮票吸引了,因为这些邮票可比糖块包装纸好看多了。

胡明说,她小时候社会物资没有现在丰富,所以,吃过的糖纸她都舍不得丢,一张一张夹在书里。当时一看到这些漂亮的邮票,她立即把信封上所有邮票都撕下来夹在书里,还不停地一遍遍翻看自己的战利品。母亲下班回家看到一地狼藉,正准备动手“收拾”她时,被刚回家的父亲阻止了。父亲说,孩子喜欢,就让她留着玩吧。又转头对胡明说,收集邮票叫集邮。

从此,她知道了“集邮”这两个字。集邮也把她带入了不一样的精神世界,帮她汲取书本以外的知识,为她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后来父亲去天津出差,给她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本集邮册。虽然,后来她的集邮册越来越高档、精致,但这本简陋的集邮册她至今还在使用。因为,这是她集邮之路上第一位引路人———父亲送给她最好的礼物。

事实上,除了父亲这位引路人外,在集邮这条路上,胡明还遇到了不少“贵人”。

家人看她那么喜欢邮票,都默默支持着她,大哥为她买了《集邮》杂志复刊号。当时,有个邻居就在邮政局工作,每每来了新邮票总会第一时间告诉胡明。而痴迷于集邮的胡明也是逢票必收。

“当时,攒下5毛钱、1块钱就会去邮局买邮票。”胡明说。后来,邮政部门发行了《集邮》杂志,专门介绍邮票,也给全国各地的集邮迷互相交流搭建平台。“当时我哥已经工作了,他看我非常热衷于收集邮票,干脆给我定了这本杂志,一年费用是1.8元,这在当年可不是小钱啊。“对于当年哥哥给予的支持,胡明感恩的同时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待。

集邮这条路,她一走便是50年。

缘续 邮友遍布五湖四海

时光流逝,胡明用小小的邮票标记了岁月、记录了时光。整个少年时代,胡明在家人的帮助下,持续着自己的集邮梦。

慢慢,她拥有的邮票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愈发丰富。除了邮票的外观设计外,胡明也开始关注并研究邮票背后的知识和故事。

“邮票学问大,作为国家正式发行的有价证券,一套邮票的设计常常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这是一个知识宝库,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胡明说,当年没有发达的网络,她的很多知识积累来源于专业的集邮杂志,以及通过杂志这个平台结交的各地邮友,“当时,我们和国内外的邮友通信,互通有无。大家在这样的交流中互相取经,取长补短。而当时的我求知欲强,所以经常写信向邮友请教专业问题。“胡明笑着回忆。

还记得有一年,在北京邮展上,胡明见到了一位年岁较大的邮友,出于礼貌,她立刻上前问好,并告知对方自己是连云港的胡明。这一下,可让对方大吃一惊。“原来,胡明是个小姑娘啊。一直以为是个跟我岁数相仿的老头子呢。”事实上,一句玩笑话的背后是邮友对胡明的专业肯定。

在与邮友交往的过程中,胡明增长了知识,对于邮票也更加喜爱。而对于邮友的求助,胡明也是不遗余力地提供协助。

除了收集邮票,胡明还经常给集邮类报纸杂志投稿。比如《北京集邮》《中国少年集邮》等,有段时间《中国少年集邮》上每两个月就能刊登一期胡明的文章。此外,她还参与了中华集邮联合会出版的《青少年集邮指导》一书的章节编写工作,对她来说那是一段十分幸福的日子。

这其中还发生了一个传奇故事。那是第一轮“猴票”发行不久,一位澳门邮友看了杂志写信给她,请求帮忙加盖猴嘴邮戳。胡明用第一轮“猴票”加盖猴嘴邮戳后寄给了那位邮友。“我当初写这篇文章,是本着对生肖票的喜爱,也是想借着“猴票”的热度来推荐我的家乡连云港。”在胡明看来,邮友的这个要求正好体现出了这篇文章的价值,因此,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收藏的“猴票”去猴嘴的邮局盖章后寄了出去。

虽然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花了精力,又免费寄出了邮票,但在胡明看来,这是邮友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邮友之间的交流收获远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圆满 首位举办个人邮展的人

“上班后,我的工资几乎全部贡献给了集邮。”胡明笑着说,如今,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多年,家中书房被各种邮票、邮册占据。

事实上,这还不足以形容她对于收集邮票的痴迷。1989年7月13日对胡明来说,是另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她的个人邮展在市文化宫开幕,展出邮票(品)63框。她也成为我市第一个举办个人邮展的人。将自己精心收藏了十多年的邮票综合展出。这次个人邮展对于胡明来说是一次总结,有票、片、戳、封等共计400多个贴片,通过这样的展示,也为她和其他邮友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胡明说,当时为了这个展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心血,还特别印制了参观门票、刻制纪念戳一枚,这些“宝贝”至今还藏在家中的书房里。

对于专业集邮爱好者来说,参观邮展、举办邮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胡明介绍,我们每个人集邮到了一定阶段后,必然会想到给自己选择一些主题方向,根据较为明确的方向为下一步做好计划。也因为如此,胡明经常到各地参加邮展,既能学到新的知识、查漏补缺,也能采购到更多的邮票。在参展的过程中,胡明也结交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大家在切磋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今年,深圳的一位邮友举办了自己的个人邮展。让人没想到的是,邮展上的300枚贴片展品全部出自胡明之手。“我们是认识多年的朋友了,当时他说不会做这些,希望得到我的帮助。我当然要全力以赴。”胡明说,为了帮助这位远方的朋友完成心愿,她前后忙活了两三个月。如果说,不遗余力做好展品,是为了完成邮友的心愿。但活跃在学校、社团、企业等地,进行邮票的宣传则是为了让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邮票延续到下一代人的生活中,继续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公园、学校、少年宫等地,都留下胡明快乐的身影。“邮票虽小却藏着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我们可以通过集邮增长知识。”胡明常常对周围的孩子这样说。记者 徐黎一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1月20日 19: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