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好人·满城春风︱从一个人到一个车队,二十四载,王笃智风雨无阻守护学生回家路 十万里见证爱的坚守

网上好人馆阅读模式

“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爱的付出。哪怕再苦再累,我也无怨无悔!”昨日,谈起对教育的理解,王笃智朴实而坚毅地回答。

王笃智扎根乡村,在精心教学之余关爱学生,从开始的晚自习后骑自行车、摩托车护送偏僻地方的学生回家,到如今当起校车护导员,他带动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护送学生的行列。从一个人到一个车队,爱心护送学生24载,护学行程累计10万余里,王笃智荣登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爱心之光 让学生回家不再怕黑

“带一筐鸡蛋,从学校骑车回家,到家鸡蛋不会有一个完整的。”谈起当年上学的路,韦庆福记忆犹新。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都是土路,不仅不好走,还没有照明,晚上黑漆漆一片,有时一路狂风呼呼,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别说是女同学,就他这样的壮小伙子都害怕。

1999年,韦庆福在马站中学(后并入柘汪中学)上初三,家住位于山岭松林间的村庄———韦岭村。初冬的一天夜里,一束光一直从学校跟随着韦庆福一行。“怎么一直有人给我们照亮。”韦庆福心里直打鼓。直到村口,韦庆福一行人才看清,原来一直持光跟随的人是王笃智老师。

那一年,王笃智刚工作不久,任教的马站中学是苏鲁交界山区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所在地路面没有硬化,照明设施不全,加上村庄分布较广,学生上下学路上安全隐患比较大。

一次晚自习放学途中,有个学生被过路的摩托车撞倒,肇事者逃逸,由于抢救及时,学生才得以安然无恙。这件事对王笃智触动很大:“学生夜晚被撞之后如果没有及时救助会怎样?生命只有一次,花一样的学生们需要我们的守护。”

第二天晚自习放学后,王笃智就打着手电筒,骑车跟上了向西去的学生队伍,等把学生们送到韦岭村村口时,他已是满身汗水。夜晚的乡间,寒风瑟瑟,韦庆福等学生们的一声谢谢,让王笃智暖在心头。返程时,王笃智便下定决心:“这么偏远的地方,学生夜晚回家确实有安全隐患,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孩子们。”

当时,初三学生上晚自习,走读生有100多名,靠一个人的力量过于单薄,为了能守护更多的学生回家,王笃智便与几位青年教师商量,提出晚自习放学后,分头护送路程偏远的学生回家。大家热烈响应,决定骑自行车的老师送路程近的,会骑摩托车的送路程远的。

“起初,我还不会骑摩托车,为了送学生方便,我硬是在一天时间里学会了骑摩托车。”王笃智笑着说。几次跌倒,膝盖、手掌都磕破了皮,他全然不顾。就这样,王笃智和几位青年教师自发地在晚自习放学后护送学生,让一束束光照亮了学生回家的路。

“从那天起,晚上放学回家就再也没有害怕过,因为有一束光一直陪伴守护着我们。”韦庆福幸福地回忆道。

爱心车队 老百姓给他们起了个名字

那些年,熟悉马站中学的细心人发现了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每晚放学的各个学生队伍后边,总会有一辆摩托车亮着车灯紧随其后,护送他们进村后才返回。时间久了,知道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不知从哪一天起,他们给这支队伍起了个名字,叫“爱心车队”。

“当年摩托车对普通家庭来说,算是奢侈品。一个月不到500元的工资,买一辆好些的摩托车要六七千元。”早期参加爱心护送、现任赣榆区柘汪中学校长的李军海,在爱心教育展厅指着当年王笃智骑过的摩托车说。学校周边有23个村,路程远的有八九公里,为了更好地护送学生,王笃智等许多老师都自费买了摩托车,大家把摩托车的钥匙挂在教导处门口墙上的小木板上,谁护送学生谁骑,当年的“奢侈品”成为大家公用的交通工具,但从没有人计较过。

就这样,每周一到周四晚自习后,王笃智和几位青年教师便准时守候在校门口,分两路护送走读生回家。不管路有多远,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王笃智等人都会坚持护送到底。每到周五下午全体放学,他们便“兵分多路”,逐一将各路学生送到村口。

“不好,有学生落水啦。”2004年,一次暴雨后两名学生路过水漫桥,不慎被大水冲到桥下,幸好岸边有被大水冲倒的大树横卧在河中,两名学生死死地抱住大树不放,两位护送教师见此情景,迅速跳入水中救出孩子。此后,每逢大雨天,王笃智和他的同事们就轮流在桥上守候。暴雨后,水漫过桥面并且打着漩涡,他们就立于水中作为“路标”,让学生安全过去。

然而,最为艰辛的还数腊月的雪后护送。厚厚的积雪盖住了道路,让人辨不清方向,王笃智就和同事们走在前面为学生开路。大王坊线有一处干渠,干渠护坡长三四千米,一侧十几米深的斜坡下是渠水,一侧一米多深的斜坡下是田地。“我就在干渠护坡上靠着田地的一侧探路,滑下去了就再爬上来继续探路,确保孩子安全回家。”王笃智说。深夜回到家,王笃智满头是汗,手脚和膝盖却冻得麻木,坐在炉子前好长时间才恢复知觉。

寒冬,长时间骑行护送让多位护送教师的关节常年疼痛,有的在酷暑天还要使用护膝。可是尽管如此,王笃智等教师却把这份任务当作一种“甜蜜的负担、幸福的积累”。

爱随车行 让爱接力和传承下去

“自己害怕过,所以知道那一束光不仅仅照亮了学生回家的路,更温暖了学生和家长的心。”2006年,韦庆福回校任教,知道“爱心车队”仍在坚守,便毫不犹豫地加入护送队伍。而像韦庆福这样被护送过的学生回校任教后,全部加入了“爱心车队”,以王笃智为榜样,继续着爱的传承。

2009年春季新学期伊始,学校向全校教师发出倡议,把自发护送车队组织化,正式成立一支护送车队,仍然沿用群众的习惯称呼──“爱心车队”。从这一年起,王笃智担任了这个车队的队长,招募队员、组织护送、协调工作,忙得不亦乐乎。

“2009年秋季,走读生已不再上晚自习,但是‘爱心车队’并未放弃护送。”王笃智说。相反,护送次数却增加了,由原先的晚上1次变为一天中午和下午两次。

特别是2013年,柘汪二中与柘汪中学合并迁入柘汪新城,“爱心车队”又在新校区延续,并且护送队伍不断壮大。周一到周四晚自习分两路护送走读生回家;周五下午全体放学,王笃智和队员们便“兵分十路”,先到达各条路线的交通卡口,组织学生有序过马路,待学生安全通过后,再将学生送到各自村口。2018年,学校添置了校车,王笃智和队员们又主动接送学生上下学,不管天气好坏工作多忙,真正做到“爱随车行”。

“早上5:30出门,晚上10:30后才回家,虽然住在一起,但孩子经常是周末才能见到爸爸。”王笃智的爱人车树清说。虽然心里有遗憾,但是一家人对王笃智非常支持,车树清更是主动承担了大量家务,让丈夫有更多的精力去公益护学。

24年来,学校领导和教师换了一茬又一茬,而王笃智和他的“爱心车队”却多年如一日坚持护送,从未间断。护学行程10万余里,王笃智成为柘汪中学护学时间最长、行程最多的车队成员。

怀揣着对学生的爱,年近五旬的王笃智依然豪情满怀地奔赴在护学路上。(王进文 王飞 顾绍扬)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1月27日 19: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