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触动人心的瞬间,也许是一个大大拥抱,也许是一个甜甜的微笑,也许只是一个肯定的眼神。2005年,沈海萍被《苍梧晚报》一则帮扶贫困儿童,编织毛衣温暖他们的稿件所触动,织了人生中第一件爱心毛衣。从那时起,她便全身心投入公益,用自己的巧手为孤残贫困儿童、贫困老人等编织衣帽围巾,到底织了多少,她自己都记不清了。
“我只是在做一件小事,希望他们的冬天和我们一样享受阳光和温暖。”“爱心小屋”里,沈海萍一边编织一边开心地说。刚为市托养中心、赣榆彩虹桥心智障碍家庭互助中心的智力残疾人,送去120余顶冬帽,爱心编织又在这里延续。
一针一线传递温暖
近日,我来到海州区新浦街道龙苑社区,听说社区为“爱心妈妈”们打造了一间“爱心小屋”,带着一丝好奇,我推开了“爱心小屋”的大门。
“爱心小屋”有一张宽大的桌子,桌子上面摆放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毛衣,4位“爱心妈妈”正围坐在桌旁用心地编织着。
沈海萍是“爱心小屋”志愿活动的领头人,她们织的这些毛衣将会寄往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市,温暖贫困儿童的冬天。“根据孩子的性别、年龄,我们编织的毛衣款式多样,希望孩子们穿起来既温暖又漂亮。”沈海萍开心地展示着刚刚织好的小熊毛衣,圆圆的眼睛、圆圆的鼻子、圆圆的耳朵,憨态可掬的小熊图案着实让人喜爱。
2017年,我市妇联开展“恒爱行动———百万家庭亲情一线牵”公益活动,沈海萍便成为第一批志愿者,为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市贫困儿童编织爱心毛衣。这么多年来,沈海萍从未落下,并且在市妇联组织的毛衣编织培训班上,她还义务为大家传授编织毛衣的方法技巧,在妇联建立的“恒爱行动”微信群里,只要看到有人提出编织的问题,她便主动去答疑解惑。
今年54岁的沈海萍,从十几岁开始就跟着长辈学会了编织手工。“原先在一家私企上班,一个月约500元的工资。因为手艺不错,业余时间就接些毛衣店、商场织毛衣的活。每个月赚取一两千元手工费补贴家用。”沈海萍说。
2005年,沈海萍在《苍梧晚报》上看到了寻找“爱心妈妈”为贫困儿童织毛衣的消息,每个字都触动着沈海萍的心。她打电话联系了解情况,到市妇联领取毛线,织了一件10岁左右孩子能穿的花毛衣,这也是沈海萍织的第一件爱心毛衣。
从此,沈海萍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年冬天都会去领取爱心毛线,不断地探索新的织法,关注当下流行的样式,通过一针一线,将自己满满的爱都编织进毛衣里。为了有更多的精力编织爱心毛衣,沈海萍每年冬天便会推掉毛衣店、商场的邀请,专心做起“爱心妈妈”。
“那时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织毛衣,有时织着织着睡着了,醒来发现毛衣还在手里,再接着织。”今年62岁的许业珍回忆,因为有相同的爱好,她和沈海萍走到了一起,因为共同怀着温暖贫困儿童的心情,她们成为亲密的朋友。在沈海萍的坚持和带动下,加入“爱心妈妈”行列的人也越来越多。
冬奥会场的千束铃兰
“一直参加‘恒爱行动’,没想到还能和奥运结缘。”沈海萍说。2021年9月,市妇联接到冬奥会组委会关于编织800束冬奥会、冬残奥会颁奖花束的任务。为了高质量如期完成这项任务,市妇联找到了“恒爱行动”志愿者沈海萍。
“我和其他3位老师打样,样品做好后就寄往上海审核,一个多星期后,我们得到反馈,花完全合格,可以大批量制作了。”这令沈海萍激动不已又觉得责任重大。
当时,我市有50多个志愿者,10个钩织小组投入到这项光荣的任务当中,不过想让每一朵花都按样本的标准高质量完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沈海萍说:“我们钩织的是铃兰花,一朵小花大约要钩108针,一朵大花大约是150针,一束花有18朵,就要钩2400多针,再加上缠绕的时间,我们制作完整的一束花要四五个小时。而且每一朵花,它的大小、形状、间距都有严格的要求。”
她们遇到了难题就相互探讨,遇到了挫折就相互鼓励。在无数次尝试以后,大家逐渐上手,把制作花束的时间从十几个小时缩短到五个小时左右。手磨破了、腰椎病犯了,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钩织……志愿者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赶织,50多名爱心妈妈一共编织了840束、15120朵冬奥之花,超额完成了冬奥之花的钩织任务,而且全部送审通过。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花束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中外绒线编结手法的‘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纯手工制作绒线花束,我市是江苏省唯一承接‘冬奥之花’编织任务并通过冬奥会组委会审核的城市。”沈海萍十分自豪地说,“后来,因为我们钩织得好,又追加了160束铃兰花的钩织任务。”
当时,大家都是在保质保量高效完成任务,当冬奥会上,各国获奖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手捧绒花花束时,看到铃兰的那一刻,沈海萍热泪盈眶:“铃兰的花语是幸福来临,那时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幸福来临。”
帮残疾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爱心小屋”,一名身穿橘色卫衣,眼睛大大的、皮肤白皙的中年妇女正在织着一款棕色圆领毛衣,她叫张海燕,是一名聋哑人,多年前就跟着沈海萍学习编织技巧。
慢慢地,张海燕不仅可以织出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而且她的手工艺品非常受市场欢迎。通过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这让张海燕十分开心。
后来,张海燕也加入了沈海萍“爱心妈妈”志愿队伍,有活动她就积极参加,为贫困孤残儿童奉献自己的爱心。在纸条交流中,张海燕写道:“沈老师给我很大的帮助,让我觉得自己也很棒。”
在张海燕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么多年来,沈海萍帮助和影响许多像张海燕一样的人,教他们学习编织技艺,甚至帮助他们售卖手工艺品。
前不久,沈海萍和志愿者们组织大龄心智障碍青年学员开展爱心义卖活动,参与物品是志愿者们教会馨康唐宝之家大龄心智障碍学员及亲友亲手制作的扭扭棒花束、钩织的发卡、石膏娃娃等义卖品。
“从开始的放不开、内向,不敢售卖,到后面能够自信地站在客户面前,自信地推销自己的手工产品,学员们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鼓舞,社会的磨砺促进学员快速成长。”沈海萍说。现场,心智障碍学员的家长们纷纷表示,自家的孩子肉眼可见地在迅速进步成长。家长们也参与到爱心义卖活动中,给予孩子们最大的支持。
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沈海萍一直在钻研编织技艺。“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随着商品市场化,近年来,做手工的人越来越少。”沈海萍看在眼里便暗下决心,要把绒线钩编这项非遗项目传承下去,让这个手艺重新焕发光彩。
离开“爱心小屋”时,天色已晚,可爱心编织仍在小屋里延续。(记者 王进文 通讯员 闫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