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时代新风︱工美大师与国风面塑手办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工美大师与国风面塑手办

刚走进徐姝姝母女的工作室,我便被满墙精致的手办所吸引———戏伶起舞、孩童玩耍、钟馗捉妖,还有一些来自动漫的卡通形象,栩栩如生。这些手办,都是用面捏出来的。其中最醒目的是一尊孙悟空面塑。这尊面塑以六小龄童版孙悟空为原型,身披精致铠甲,步云履下是仙气袅袅的筋斗云,红色披风仿佛随风翻动,煞是威风。

“我最近在赶制一批龙形卡通面塑。”工作室内,一身休闲打扮的徐姝姝正手搓一团蓝色面泥。她说,过年期间,有客户跟她定制了一批龙年“吉祥物”。她指了指旁边桌子上,只见一个插板上,用竹签插着一批憨态可掬的龙宝宝。“因为都是自己设计、纯手工制作,可以说每个造型都是私家定制,每个作品都是孤品。”

作为市工艺美术大师,徐姝姝的面塑作品从弥勒佛、钟馗等中国古代传统人物形象,到现代的游戏、动漫卡通人物都有,神态逼真,细节处理自然生动,深受大家喜爱,许多人争相收藏。“传统工艺与时尚前沿的距离并没有那么远,随着国潮兴起,我们的路子会越走越宽。”徐姝姝怀着这样的认知和斗志,深耕这项民间艺术,力求打造独属于老海州的面塑品牌,努力推出收藏级的国风面塑手办。

女承母业 从会计到面塑匠人

“追求面塑技艺的路上充满艰辛。面塑,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却是另一回事。”工作室内,一位头发略显花白的女士一边认真地揉着面泥,一边饶有兴致地说。她就是徐姝姝的母亲赵国梅,也是徐姝姝的面塑启蒙老师。

面塑,俗称“捏面人”,属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对制作者的形象思维和造型艺术都有很高要求。实际上,徐姝姝本人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典型的“半路出家”。她的母亲赵国梅,自幼跟随自己的父亲学习捏面人,后来,赵国梅在新浦街一家老照相馆工作,耳濡目染多年,培养了人物造型、服饰搭配等基础美工功底,也加深了对面塑的喜爱。赵国梅退休后,有了充足的时间,便全身心投入非遗面塑的制作。徐姝姝非常支持母亲的这个爱好,于是在2010年,专门送母亲到外地找专家深入研习面塑技艺。

现在,在这家艺术工作室内,除了徐姝姝的作品,还有不少赵国梅的作品。她的作品多保持传统的艺术风格,同时又融入绘画艺术,使得面塑作品更加艺术化。她的作品多以古典美女、戏曲人物见长,既有身着旗袍的民国名伶,也有珠光宝气的倾国贵妃。作品刻画细腻,敷色华丽,裙裾飘逸,面容俊美,乍看如真人般活灵活现。实际上,为更好地塑造人物,赵国梅经常到一些戏曲演艺团体里采风,观看戏曲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他们以为我是来学习演戏的,实际上他们早就成为我的模特了!”赵国梅打趣道。

徐姝姝的面塑技艺承袭自母亲,其实她以前学的是韩语专业,毕业后做的是会计工作,爱好太极拳等健身类项目。直到2013年左右,才在母亲的影响下,辞职开网店,搞人像定制,之后慢慢转向了面塑领域,开启了“面塑人生”。“这个活儿,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考验的是经验的积累,后期的揉捏造型、艺术上色,都需要反复练习,耐心加细心。”徐姝姝说,面塑对材料有特殊要求,糯米粉、高筋粉、玉米淀粉、食用甘油、防腐剂等,按照一定比例称好后,要先烫再蒸,然后再揉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用。

天道酬勤 从匠人到工美大师

万事开头难,制作面塑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定型,捏、搓、揉、掀,事无巨细。可由于刚入门缺乏经验,徐姝姝经常弄得一团糟,光是第一步做支架,包裹塑形就要用上大半天时间。有时候,为了完整地做出一个面塑,徐姝姝一坐就是一天,碰到造型复杂、工作量巨大的,少则一周,多则一个月,都要坐在工作桌前。

天道酬勤,不断地练习造就她熟练的手法。如今的她,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很多作品,并且还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比如她比较得意的一组作品,就是戏曲版的白素贞、许仙和小青的人物造型。该作品取材自我国古代家喻户晓的白蛇传说,曾是她的“镇馆之宝”。但见这三个人物,身着华丽戏曲服饰,立在西湖边上,白素贞眉如远山,含笑望着许仙;许仙拘谨害羞,眼神游离;小青则躲在姐姐身后,露出俏皮的眉眼,看着眼前这对可人儿,浓郁情愫呼之欲出。“要想实现这种感觉,就必须下狠功夫。”

徐姝姝说,这款作品是她同母亲一起制作的,花了一周多时间。

徐姝姝的面塑作品不同于母亲的传统风格,而是更加多元、活泼,除了传统戏曲人物造型外,还有弥勒佛、钟馗等神话人物,这些作品造型更加繁复,也更加考验功力,比如她制作的老寿星,拄着拐杖,笑眯眯地望着众人,眉毛、手指、衣褶刻画得细致入微。

在“新国潮”风格的影响下,徐姝姝的作品中还有动漫、网络游戏里的人物,充满浓郁的“二次元画风”,这种与时俱进的创新,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徐姝姝说:“我要用双手捏出那种收藏级的中国手办。”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徐姝姝参加第六届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作品《关公》荣获金奖。此后,又荣获全国“金手指”泥塑面塑作品银奖、第三届连云港技能状元大赛面塑项目三等奖、2018年“创意之城”非遗手工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等。2020年6月,获评连云港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以及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等。

因为热爱 从居家制作到开设艺术工作室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虽受群众喜爱,但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难登大雅之堂。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艺术殿堂。

徐姝姝母女俩对自己的作品饱含着感情。坚持做面塑已有10年光景,尽管这项传统的手工艺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多少财富,但她们仍然因为热爱而坚持,从没想过放弃。徐姝姝说,“我这人可能比较佛系,做面塑是从兴趣出发,并没有考虑太多商业层面的东西。所以,也不会想着去流水线批量售卖。”

“面塑起源于民间艺术,它有股历久弥新的魅力。”徐姝姝觉得做面塑是一种享受,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面塑、了解面塑,每周固定时间,她和母亲会专门带着一些孩子,手把手教授他们学习制作面塑,希望他们能承袭下这个民间艺术,提高其传播度。有时候,徐姝姝也会收到许多邀请,走进社区、校园、文博会等地,为大家展示。她们还常常在面塑的基础上,用软陶等材质开发出更多人像定制服务、平面装饰画等,受到市民和游客的欢迎。

为进一步深耕这项民间艺术,打造独属于海州的面塑品牌,2019年,母女俩在民主路开办了海州面塑艺术工作室,至今已快五年。“不少孩子和家长都非常喜欢我们的面塑作品,我们俩还考取了中级工艺美术师的职称,正式投身于对这项艺术的传承创新中;希望未来我们能带着海州面塑走出连云港,走进千家万户。”这是赵国梅、徐姝姝共同的心声。(记 者 张晨晨 通讯员 钱凡雪)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2月27日 17: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