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时代新风︱我有一支“熊猫队”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港城的五月,清风徐来,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老师殷吉磊带着学生们,穿行在依山傍海的宿城街道柳河村。他们的目的地是村落尽头的柳河自然保护区,《本草纲目》记载的“海州十三海药”是他们要寻的宝藏。路上他们也没闲着,村民大伯摘下的一枝樱桃,大家边吃边谈药用价值;小院前的香椿,除了有炒鸡蛋的香气,似乎也透着阵阵“中药味儿”。

殷吉磊是市非遗“海州中药炮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正在编纂的《连云港传统医药史志》《海州中药炮制技艺》等著作,对于研究海州的中医药文化和相关技艺传承意义深远。去见他的时候,本是想在教室里,听他讲炮制技艺,没想到却被“拐”上了山。采药和炮制到底有啥关系?别说我了,就是这些新入门的学生也搞不明白。殷老师笑而不语,似乎是让我们在山林间寻找答案。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我有一支“熊猫队”

“弃西从中”   钻研中药炮制技艺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与中药炮制技艺结缘,还得从殷吉磊的求学之路说起。殷吉磊是1982年生人,从小在东海县长大,在姐姐的影响下,他觉得治病救人是一件伟大而光荣的事情,于是慢慢就爱上了医学。考上华北煤炭医学院后,他最初学的是西药相关专业。

一次,他在图书馆看书时,读到了“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这句话,顿时心有所悟:恰到好处的煎药火候、精确的中药配伍等诸多要素缺一不可,原来中药炮制有这么多学问。这让他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听人说,许多西医认为“中药不是药”,或全盘否定中药的价值。殷吉磊认为,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自古至今造福百姓健康,怎会没有价值?他决定“改行”,从学习西药转而研究中医,决心把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藏,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学习中,他得到了于永明老师的指导,于老师是北派炮制泰斗贾天柱的门下。“如果说野马需要驯化成良驹,那么中药也需要炮制变剧毒为滋补。”,这句话让殷吉磊明白了研究中药炮制技艺对于学习中医的重要性,于是他考上了中药炮制的研究生。这件事对于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09年毕业后,殷吉磊来到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教中药炮制,带采药实训。一句“取法乎上”激励着他前行。殷吉磊整天忙碌,用朋友的话说,他的“分身”太多了,和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在一起时,他是中医药博物馆的馆长,是个称职的讲解员;带本校学生学习与实践时,他是学校中医药系副主任,翻山越岭、采集草药不在话下;热衷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他,还是市非遗“海州中药炮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无论哪个身份,都是在为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中药炮制技艺努力。

从业至今,殷吉磊一直潜心钻研并从事炮制教学,他用时间证明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并在炮制方法上取得了巨大突破。2018年获批非遗保护项目“海州中药炮制技艺”,2019年获评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建成江苏省首家传统医药非遗学院……2023年,殷吉磊入选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在省、市所有已入选的“同行”中,是唯一的中药炮制技艺传承者,在相应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我有一支“熊猫队”

寻觅爁法   复原本地炮制秘方

钻研之路,哪能没有坎坷。在挖掘地方炮制技艺时,殷吉磊发现,即使遍查古籍,自己对传说中的爁法也不得要领。“就像是研究到了瓶颈,纵使再努力,也不得其解。”殷吉磊说。2012年的一天,机缘巧合之下,殷吉磊认识了陶家栋。

陶老是“海州炮制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于1949年执掌板浦“陶同德”药铺门户。殷吉磊在和陶老的交流中深受启发,逐渐萌生了拜师的想法。然而,“陶同德”从不收外姓弟子,这一点让殷吉磊很犹豫,想要拜师,又怕被拒绝。

其实,陶老对殷吉磊也很喜爱,别说自家的晚辈,就是身边的年轻人也没有太多人愿意学炮制技艺了。见到如此勤奋好学的晚辈,陶老将家传“爁制”技艺无私地传授给他。殷吉磊在学习中逐渐掌握了师父家传的“爁制”技艺(用爁法去爁制中药材,能够让滋补的药去掉烈性,更适宜人体),并在师父指导下动手炮制“爁何首乌”“爁地黄”“爁黄精”以及“黄瓜霜”等,并将相关配方的功效收录在目前正在编纂的《海州中药炮制技艺》一书中。

黄瓜霜是地方炮制品,这个良药清火润喉,对急慢性咽炎有较好的疗效,相比于西瓜霜,它不会那么寒凉,减少了对胃的刺激。然而,寻找这个良方却大费周折。2017年,殷吉磊得知,在赣榆区班庄镇,尚有一记载黄瓜霜爁制方法的残卷,在民间中医陈肇山手中,他心情非常激动,先后约了三四次,终于在2018年11月见到了陈肇山先生。这部手抄本原有283页,缺了10来页,殷吉磊和师父仔细研究后,发现大部分紧要的内容都在,不影响炮制。

配方是有了,但炮制工具不合适,需要有专门手艺的匠人手工打造。功夫不负有心人,殷吉磊最终在山东郯城找到了陈姓匠人,订到了无釉陶罐子。外人不理解,但在殷吉磊眼里,这比古董还要宝贵,它正是炮制出黄瓜霜这一秘方的关键。炮制成功后,相关消息被刊登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的年刊上,这一重大突破,在业界引起较大的反响。以黄瓜霜为代表的地方炮制技艺的研究价值得到了肯定。

2022年,通过殷吉磊等人的努力,依托学校“非遗学院”的平台,市级“陶家栋老药工中药炮制技艺技能传承工坊”得以申报,并于2022年底启动江苏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州中药炮制技艺”的申报,“先生知道后,不断鼓励我要加油。可惜先生如今已经仙去,若他得知这两个项目均已获批,一定会非常高兴。”殷吉磊说。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我有一支“熊猫队”

扩大传承  摘掉“熊猫队”帽子

为了把中药炮制技艺传承下去,从2009年起,殷吉磊就带着系部各年级的学生上山采药,至今已经坚持了15年。药用植物是一门基础课,课堂之外,他总喜欢带学生到户外实地认药。

柳河自然保护区地形很复杂,植被也很茂密。这攀爬难度对于我来说算高级,但不久前还在讨论“香椿炒鸡蛋”的师生们,却像猴儿一样灵巧,边采集边记录。

“大家过来看,这就是‘十三海药’之一的常山,注意观察叶片特点,闻下它的味道。”“老师,我知道,它的气味很独特,所以又叫臭梧桐。”“没错,但其实还有个名字很好记,叫开学花。每当它的花开败了,出现紫红色的萼片时,就离开学不远了。”“哈哈,别呀,那我们希望它开得晚些!”辨别植物、采集样品……学习的过程总是很欢乐。

费了老劲儿,我总算追上了大家。殷吉磊已经在此行的终点等我们了。跟了一路,我得出结论,知道植物来源,学会辨别真伪优劣,还得选材优质、精心炮制,才能做出精品中药饮片。

说起传承,殷吉磊拿出手机,一边展示,一边从第一次收徒给我讲起,讲到自己的弟子在老家成立“海州中药炮制技艺”非遗传承工作站。讲到12个徒弟中,有3个在家乡连云港发展,有的正和殷吉磊一起,参与编纂《连云港药用植物志》《海州中药炮制技艺》。09级高职中药的肖清,曾两次获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一等奖,前不久刚刚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炮制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就业面比较窄,从业人员被同行称为“熊猫队”。在殷吉磊看来,自己的“分身“再多,也不如培养更多的技艺传承人。他希望通过探索非遗校园群体性传承人培养的机制,为海州中药炮制技艺多点燃希望的火种,让这一古老的技艺能薪火相传。

除了对徒弟的培养与指导,殷吉磊还想把心思多花点在陶家栋老药工传承工坊上,开展一些经验整理和传承人培养工作。用自己大学老师于永明的导师贾天柱(中华中医药学会炮制分会原主任委员)的话说,那就是“烟熏火燎何所惧,雨打风吹不动摇。”殷吉磊希望以此为信条,努力做好传承工作,让中药炮制从业人员早日摘掉“熊猫队”的称号。(记 者 田 震 摄影记者 樊晓姝)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6月3日 11: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