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书写海州的人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海州是一座千年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一代代连云港人的记忆。在海州有那么一个人,他专门以海州古城为题材进行创作,近几年写了近一百万字的海州市井小说,可以说,他是一位忠诚的古城追随者,他对海州古城的感情不仅仅是热爱,更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他是卜伟,二级作家,近些年一直在创作“海州三部曲”,其中《二营巷》与《海州市井》已经出版,第三部今年也会写完付梓。已经出版的两部作品让他收获了许多老乡粉丝,更收获了一片好评,毕竟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那个书写海州的人

因为热爱所以书写

海州古城是卜伟的故乡。他说:“没有哪个城市像我对自己的故乡这么熟悉,因为,今后我还要继续生活在这里。”这简短的一句话,表达了他对古城的深情。

每座古城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与魅力。海州的独特魅力在于山海环抱,躺在山海之间几千年。经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气质,沉稳且含蓄,大气而不张扬。因此,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睿智温柔。

卜伟从小在这里长大,古城的一砖一瓦、一墙一院、一街一巷、他都很熟悉。海州这本无字教科书赋予他独有的文学气质。十八岁那年,他在《江苏工人报》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以古城为背景的作品。有人问他:“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你走上写作这条路?”他幽默地说:“以前喜欢看书,看了一段时间,感觉自己手痒,自己也能写。好在小小说字数不多,觉得这个事情自己能做。大概写了十几二十篇,没有发表,但是越写越想写。最终有一年左右,第一篇小小说就发表了。虽然只有500来字,但当时非常兴奋,报纸摆在床头一个多月。还得了5块钱稿费,都换成了硬币,装在口袋里,听着硬币来回撞击的声音,感觉那声音太美妙了。”我想,正是这天籁之音,给卜伟带来了写作的动力,才有了后面与古城相关的鲜活文字。

卜伟还说:“作为本土作家,我在这里生活了40年,我喜欢这里。我也去过许多地方,那些地方,我的根是扎不进去的。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深深地扎根进去。所以,我有必要来写写自己的家乡。”正如艾青的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因为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才有了卜伟心中对海州热烈的爱。

那个书写海州的人

因为深入所以鲜活

卜伟的“海州三部曲”之一《二营巷》是2021年出版的,是以自己的故乡海州古城为原型创作的市井小说,着重写了包三姑、李加海、赵千山、云先至四个海州原住民的日常生活。这本书深入挖掘海州的特色文化,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他希望通过对古城的挖掘和呈现,唤醒生命中沉睡的知觉和丰富的思考。

一位评论家说:“这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悲欢,以及他们联系着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展示了当代社会普通市民斑斓多彩的生活场景。穿越岁月烟尘,察看动人世相,犹如翻开了城市记忆的鲜活浮世绘。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而二营巷乃至海州城历史变迁、风俗文化的植入,给这幅社会生态画卷,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感。”

有人问,为什么会想到写二营巷的故事呢?

卜伟说:“几年前参加了一次写春联的活动,那是我第一次走进海州小巷子的深处,真正感受到海州小巷子的魅力。看到头顶遮天蔽日的电线,又看到了热气腾腾刚出炉的包子,还有悠闲走过来的老人。就觉得,这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然后,断断续续开始创作以海州为蓝本的小说《二营巷》。”

听完卜伟这段话,让人不禁感慨。很平常、很琐碎的一个日常生活片段。我们看到的是一地鸡毛,而作家看到的却是满天星辰。有趣的灵魂大抵如此,满心满眼皆是美好。

虽然卜伟从小在古城长大,对海州人的生活极其熟悉。可为了在书中真实再现海州,他只要有空就行走在海州的街巷,让自己沉浸其中去感受、观察,在海州人的真实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于是,我们捧起他的书就能在字里行间看到鲜活的海州人,他们就像我们身边的邻居、朋友,甚至是某个时间段的自己。有人说,失去了生活的细节和质感,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卜伟笔下的海州却处处都是海州人生活的细节。

卜伟说,从他开始准备书写海州,至今已经十几年了,“书写海州是因为热爱故乡,恰好写作同样是我所爱的。”

那个书写海州的人

书写故乡永不停歇

卜伟说:“作为一个写作者,故乡总是创作的源泉。”

我最初读到卜伟的作品是在2019年初,当时他的小说专栏《古城市井》在《苍梧晚报》上的文学苑版面连载。这个专栏连续三年每周不间断地更新,我也跟着读了三年。这三年,是大家最艰难的三年,因为疫情,时常不能出门。那时,这些市井故事里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语言常常让我觉得身处海州的闹市,身体虽然困于斗室,可灵魂早已在热闹的海州古城里游走。

他说,当时为了写好这个专栏,他常常独自骑车去海州古城,到双龙井、隍庙巷、关庙巷这些能说出名字或说不出名字的巷子中去观察,不知去了多少回。年少时的激情,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褪色。但写古城人物市井生活,让他又重新找回了少年时的激情岁月。他坚信,“是河流总有涟漪,是巷子总有故事。巷子中居民日常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来来往往数不清的平常日子,风里雨里,无论巷子安静或是喧闹,都继续着真实的生活。日子如同一条没有波澜的河,平淡而乏味,但总是一直向前,这里断了,那里就续上。巷子里的家长里短、鸡零狗碎自然进不了正史,连野史都不会记录,却是万万不可缺失的。再辉煌的时代如果少了它们,也会显得空洞乏味。”

在卜伟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海州古城的方言。一个优秀的作者,知道如何巧妙地把方言安排在合适的人身上,让读者更能体会故事中人物的神情,并感同身受。例如:“碎嘴”“插呱”“鬼嚼蛆”“小泡子”“大世人”“二五眼”“蝎子拉屎独一份”等市井俚语,原汁原味、风趣幽默。方言里藏着一个地方的生活气息,有时候会像一把钥匙,让漂泊在外的游子,瞬间感动得泪流满面。

他说:“市井小说用点方言更鲜活,我也梦想着有一天因为我的书让咱们海州方言能走向全国。”他心里想的是故乡,字里行间写的是故乡,魂牵梦绕的依旧是故乡。他告诉我,“文学是精神的故乡,故乡是生长的文学。”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故乡这片土地上,才能十年如一日,永远热情满满地去抒写故乡的春华秋实。

今年,卜伟的《开往苏北的高铁》即将完美收官。他说,这同样是以故乡海州为背景创作的,主要写了故乡40年来的巨大变迁,将百姓的积极奋斗以及他们始终坚忍拼搏、永葆乐观的精神贯穿其中。这本书有三个主人公,卜伟书写了他们从少年走到中年的过程,同时这座城市也一直在发展,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他说从这部小说里,读者能找到港城发展道路上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而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与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变迁息息相关。小说以连云港的发展、旅游、人文为小说元素。同时也是一本连云港旅游手册。通过三位主人公的成长,三个家庭,三代人的人生轨迹,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连云港人的生存状况和连云港这座城市风云跌宕的巨大变化。(王调忍)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7月8日 17: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