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命运“蜇”过的养蜂人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被命运“蜇”过的养蜂人

  将双拐放到空置的废蜂箱旁,井飞慢慢掀开眼前这座蜂箱的第一层盖板,露出一层白棉布;透过防蜂帽的网纱,可以看到他的额头已渗出豆大汗珠。

“再掀开就是巢框了,会有很多蜜蜂,你们没人害怕吧。”井飞憨笑着说。

话音未落,只见蜂箱一角已聚集一群小蜜蜂,完全打开并抽出其中一个巢框后,眼前出现密密麻麻一大片蜜蜂,“这些是中华蜜蜂,都是我爸和我在山上诱捕来的。因为它们是社会性动物,蜂巢里有蜂王、雄蜂、工蜂,从几百只到一千只不等。”

正当记者好奇地观察时,一只蜜蜂忽然落到右手中指上,还没反应过来,骨节处突然钻心疼,“我被蜇了!”记者下意识尖叫。

“没事,这种蜜蜂低毒,一般两天就会消肿。”井飞扬起一只手,只见手面上都是一个个小斑点,“我有一次满手被蜇了40多下,习惯了。”

如他所言,跟被蜜蜂蜇相比,他被命运“蜇”过的人生才值得一提。

被命运“蜇”过的养蜂人

“不死癌症”

让他结缘中华蜜蜂

被命运“蜇”过的养蜂人

井飞住在云台街道所辖的山腰上,属于渔湾景区。别看这里风景秀丽,对他而言却是半生的“囚牢”。从1998年开始,他便无法下山,因为从那时起,他就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而后双侧股骨头坏死,不得不辍学在家。那时的他年仅12岁。

早上8点多,记者刚到井飞家就看到他年过七旬的母亲,肩上挑着沉甸甸的担子,往山下的渔湾欢乐城走去,担子里装满她辛勤种植的蔬菜和水果。她要趁着旅游旺季去赚点钱贴补家用。

“欢迎欢迎。”还没见到井飞,就听到了他方言腔颇重的普通话。

循声望去,身材高大的他正站在门厅口,露出憨厚笑容,眼中满是质朴,而他手中拄着双拐,双脚关节处有些许扭曲,步履蹒跚。

年少的井飞也曾是校园里的活跃分子,可12岁那年的病改变了一切。他遗憾地说:“因为家里穷,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两种严重的疾病如沉重的枷锁,不仅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严重伤害,还对他的心灵产生了沉重打击,“有亲戚来的时候,我就躲在屋里,因为我不想看到别人那种眼神。”回忆起那段时光,井飞眼中闪烁着不易被察觉的哀伤。

从此,他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整天独自一人躺在床上,生活起居都由父母照料。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井飞29岁。

那年,井飞如一潭死水的生活,因一群特殊客人的造访而泛起了涟漪。他意外地在家里墙缝中发现了蜜蜂筑的巢。

“我立即喊我父亲帮忙,我们在里面挖出2斤多蜂蜜。”井飞现在回想这件事,还觉得不可思议。

后来同学来造访,井飞把这次经历告诉了他们,同学们纷纷鼓励他,“别再消沉了!养蜂试试吧!”井飞的同学孟凡彪说:“那次,小井的眼睛亮了。”

此后,井飞开始在互联网上自学养蜂知识,并很快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养蜂作为自己的事业。

然而,这个决定并未得到家人的支持。因为之前井飞已尝试了很多手艺,有雕刻、做盆景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都以失败告终。家人担心井飞的身体状况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我就是希望自己不再给年老的父母增添负担,希望自己最起码能够承担得起每个月1000块钱的中药钱!”井飞眼眶微红地说。

在他的努力下,父母慢慢接受了他的想法。

一只手被蜇40次也不退缩

被命运“蜇”过的养蜂人

父母在景区卖土产,哥哥有自己的小家……在人生的而立之年,井飞知道自己无法帮助家庭彻底摆脱困境,但他终究不想成为家人一辈子的拖累。

于是,他成为一名养蜂人。然而,由于受到病痛的限制,他无法亲自上山放置诱蜂箱,养蜂之初都是由他精心选点,然后父亲协助布点,确保每一只诱蜂箱都能放置在最佳的位置。

“为了降低养蜂成本,刚养蜂时的蜂箱都是井飞亲手做的。”孟凡彪回忆起这位小学同学的改变,眼神中满是欣慰,“以前他是什么都不太会做的,但养蜂让他成为一名手艺人。”凭借着智慧和双手,井飞将一块块木材打造成坚固耐用的蜂箱。

“我带你们去看看我山上的基地吧。”井飞饶有兴致地说。记者看着他的腿脚有些担心。“没事,我都爬了好多年了。”井飞的话消解了一切疑问。

山间草木葱茏,山路陡峭湿滑,但井飞拄着双拐如履平地,倒是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一路上,井飞的眼中闪烁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自豪,他说:“在我这里养蜂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养蜂人要尊重蜜蜂的习性,包括生物学习性和行为习性。”

“蜜蜂社会是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组成,它们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责。”

“养蜂过程中,养蜂人应关注蜂王的产卵情况和工蜂的哺育能力,促进整个蜂群的繁殖和发展。同时也要引入优质蜂王,提高蜂群的遗传品质和生产性能……”

井飞分享着他的见解,很快就走到了他亲手打造的养蜂场。在草木和废弃屋舍的掩映间,四十多只蜂箱错落有致地摆放着。

井飞让我们小心,不要被蜜蜂蜇,并分享自己的经历:“我听人家说蜂疗能缓解病症就决定试试,所以我经常不戴手套挖蜜,一天最多被蜜蜂蜇了四十多次。有一次,我的眼睛被蜜蜂蜇了,几天都睁不开。”

因为病痛,井飞每次在采集蜂蜜时都必须采用双膝跪地的方式,但他从不在意。

被命运“蜇”过的养蜂人

“渔湾小井”

搭上互联网快车

被命运“蜇”过的养蜂人

2020年,年收入2400元;2021年,年收入增长至3500元;2022年,年收入降至1000元;2023年,年收入突破10000元……这是井飞养蜂这几年记下的账本。

“因为是土蜂蜜,产量极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和销售只能赚到这么多了。”井飞说:“收入给了我很多惊喜,也给了我打击,但想想至少还能帮父母分担一些,而且自己也有事可做,不用再整天躺在床上。”

然而,今年的情况再次变得严峻。由于干旱,蜜蜂难以找到花粉采蜜,土蜂蜜产量偏低,估计今年产量只有五六十斤,但是这五六十斤蜂蜜井飞也无法全部卖出。“市场被价格更低的蜂蜜占据了,纯天然土蜂蜜找不到销路。”他说:“我到景区摆摊,旺季的时候,7天才卖出去2斤。”

此时,孟凡彪也帮他分析起了市场行情,“土蜂蜜因为独特品质和稀有性,价格相对较高,尽管井飞的蜂蜜品质上乘,但许多消费者一听价格,就转身去买其他便宜的蜂蜜了。这导致了他现在的困境。”

不过,他又有了新主意——直播带货。在一众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井飞开通了个人抖音账号“渔湾小井”,利用这一平台展示自己养殖的纯天然土蜂蜜。

在一个个自己拍摄剪辑的视频里,他展示着诱蜂、收纳、挖蜜过程,刷到视频的粉丝也情不自禁点赞,虽然流量不大,但通过他的真诚分享,也积累了不少忠实客户。“之前就有一位客户跟我直接订了10斤蜜,这让我开心了好久。”井飞笑着说。

养蜂之余,井飞积极参与残联举办的各种活动,不仅分享自己的养蜂经验和心路历程,还主动教授其他残疾人和对养蜂感兴趣的人如何科学养蜂。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多位徒弟已逐渐成长为当地养蜂的领头人。

井飞的故事是对每一个身处逆境的人最温暖的鼓励。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被命运“蜇”过的人生中,也许能挖出很多蜜。(记 者 张晨晨  通讯员 章 敏 陈姝玮)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8月19日 18: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