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老师,好久没见面,甚是想念!”前不久,庙岭小学英语教师吕科奇接到了学生的电话,是从教以来第一批学生中的朱立梅打来的。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朱立梅和班里的其他同学,一直非常感谢吕老师的教诲。吕老师不仅教大家知识,还传授大家生活技能,用知识编织着大家的梦。
今年,是吕科奇从教的第40年,他至今仍怀念最初扎根海岛,潜心教学的那段时间。挂了电话后,吕科奇翻出了当年的相册,看着照片里的学生们,回忆着最初简陋的校舍、艰苦的环境,还有课间与自己一起玩耍的一张张笑脸,他的思绪也仿佛随着海边的潮水声,回到了从前……
扎根海岛 不忘教育初心
吕科奇,从小在家乡的海边长大,听惯了潮起潮落。40年前,他从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离家不远的连岛东山小学。虽然之后因为工作需要,辗转于庙岭小学等学校教书,但最初的那段时光,他至今难忘。
那时还没有拦海大堤,别的学校老师上班都是赶车,而自己却得搭船上岛。渡轮班次很少,如果没赶上,只能坐渔民捕鱼的小舢板。“还挺危险的,风向不对就可能会翻船。但当时顾不了那么多,不能耽误期盼我上课的同学们。”吕科奇说。如果遇到天气不好,比如大风或者降雪,路上的行程甚至要好几个小时。
除了交通不便,岛上的食材也很匮乏。据吕科奇回忆,当时岛上没有菜市场。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周一的时候,总要自己买些猪肉、蔬菜等上岛。那时学校也没有冰箱,食材存放不了几天,周三、周四基本上就吃完了。之后的几天,他往往是米饭泡水,最多配些咸菜。教室门前有口井,井水浑浊还有一股碱味,但只能靠它解决饮水问题。
生活条件是艰苦的,教学环境也面临许多困难。当时岛上没有电,老师们拿着不知从哪儿找来的一截铁轨,用来打上课铃。一间间红瓦小平房,木窗上残破的玻璃,一场大风刮过,办公室里、课桌上铺满一层黄沙……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孩子们都在刻苦地学习,从一双双稚嫩的眼睛里,吕科奇看到了闪烁其中的光,那是梦想,也是希望。那一刻,更加坚定了吕老师要扎根在这里,为孩子们做好“育梦人”的初心和理想。这种信念,让他斗志满满地投身自己所热爱的这份事业。
关心学生 知识改变生活
40年后,重返当年的校园,这里已经变了样,朱立梅和老师边走边回忆。“老师,这边当时是我们的教室吧?”“没错,还有这片塑胶跑道,当时是我们坑洼不平的运动场地……”当年连岛东山小学的那一片砖瓦房所在地,如今已是高楼林立。学校也从最初的名字,变成了墟沟小学教育集团连岛小学,时代变化了,但永远不变的,是吕科奇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他的学生们对吕老师的感激之情。
吕科奇刚来学校的时候,这里没有什么科班出身的老师。作为一名师范生,他每天都在认真地备课,变着法子用最有趣的方式,去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有一次,吕科奇在海边散步时,看着往来的渔船,他想:连岛的环境闭塞,学生们对外界事物接受较少,除了教大家学习的技巧,还应该教会大家一些生活技能。从此时起,吕老师不仅仅是同学们的英语老师、体育老师,还成为一名“科学家”。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学习和气象、海洋等相关的科学知识;课余时间,他再把知识传授给同学们。
“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拓宽孩子们的视野。等他们长大了,走出了这片海岛,能够用所学知识做出成就。或许有一天,他们回到海岛、建设海岛,那时,这座小岛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吕科奇说。
吕科奇最初带过的那些学生,也时常和老师联系。他们如今有的成为教师、工程师,还有的留在了这座海岛上,建设这座小岛。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感恩老师当时无私的教诲。
坚持学习 与时代共进步
正是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让他一直成为学生成长之路上的良师益友,成为孩子们的“育梦人”。一路走来,吕科奇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也取得了教学之路上的累累硕果,先后获得连云区区十佳园丁称号、连云区区小学英语听力竞赛指导教师奖、连云区区英语教案一等奖、连云区“我的教育故事”二等奖等。
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是“学习型人才”。曾经一个不会操作电脑的老教师,如今不仅学会了许多软件的操作,还能帮助同事做一些课程的录像。就在同事电脑出了问题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他不声不响地就把电脑修好了。
虽然已经离开连岛多年,但吕科奇仍然在教着自己最爱的英语。距离退休还有两年时间,但在同事眼中,老吕却“染上网瘾”了,迷上了网络冲浪。打听后才知道,原来吕科奇正在研究信息化技术,学习电脑知识,还迷上了摄影和用PS修照片。谈到这些爱好,吕科奇总是会笑着说:“有句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不学习新知识,终会被时代淘汰。”他要做一个信息化时代的“潮人”。(记者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