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丰收时节,在赣榆区城头稻虾养殖基地,稻虾米成为高频词。生态有机的品质、晶莹剔透的色泽、芳香软糯的口感,让这源自徐福故里的优质大米备受青睐。
稻虾米到底是怎样一款大米,又是如何造就其优良的品质?这与80后新农人宋忠朕密不可分。
“2200亩的稻虾种植水稻刚刚完成收获,马上就进入加工包装环节,今年的第一口新米饭,再过十来天就能端上饭桌了。”说起稻虾米,眼前的宋忠朕立马打开话匣子,聊起这天时地利人和生态有机种养的缘起。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是我们种地人的根本,随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对粮食的需求也从吃饱逐渐转向吃好,加上我们本身就是‘鱼米之乡’,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是水产和水稻的天然温床。”出生于农村,跟农村、农民打交道多年的宋忠朕,深知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必然之举。正是趁着这样的天时地利,他开始了生态种养的探索。
当然,探索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第一年,宋忠朕尝试了稻虾、稻鱼两种模式,稻鱼基本没利润,在稻虾模式上,又尝试了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水稻与罗氏沼虾“稻虾共作”生态模式。
虾在稻中游,稻在虾田长,稻为虾遮阴,提供天然饵料;虾为稻松土、除草、供肥,相得益彰。相比普通稻田,稻虾生态种养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50%以上,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也让沼虾个大肥美、稻虾米有机健康。
“今年是第四个年头了,面积达到了2200亩,其中有150亩是精养罗氏沼虾。精养就是投放的虾苗要多一些,需要对虾进行人工喂养,正常的散养,虾子不用投喂,稻田自然生态系统就能满足生长需要。”把土地当课本不断钻研的宋忠朕,在种养模式上不断进行探索,不管是哪种模式,比常规的稻麦种植,亩收入都要高出近千元。
农村对于肯奋斗的“有心人”来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宋忠朕用自己的故事很好地展示了这句话。
2012年,他带领本镇青年农民成立了连云港兴众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购买十余套大型农机具,当年出色完成了全镇秸秆还田的任务,成为全区的典范。并在全市率先使用秸秆打捆离田技术,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走在全市前列。
2017年,他又创建东篱家庭农场,打造了60多亩设施农业、400多亩稻麦良种繁育基地。种植西瓜、草莓、糯玉米、葡萄、蔬菜等农产品,注册了“黍稷东篱”商标。农场建成后,带动周边农户共同搞起设施种植,实现四季瓜果飘香,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效应,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他的办公场所,我们发现一沓沓的学习资料、一张张的荣誉证书。这几年他参加了省现代青年农场主高素质农民、中央农广校农业经理人、连云港市兴农新锋、南农大头雁计划等培训项目,获得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省产业体系新农人、市“十佳农民”等荣誉称号。所经营的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市“双百工程”示范基地等。
“现在从上到下都很关注乡村振兴,在农村,一样有很多学习成长的机会。”宋忠朕说,今年大概已经参加了50多个场次的各种培训学习,每次出门都能感受到新技术、新模式等带来的震撼,激励着他不断前进。
就拿最常见的草莓来说,宋忠朕一直走在引领消费的最前端,除了满足大众化的口感需求,他还种植了适合不同人群口味的草莓,有适合儿童的香野草莓,口感更鲜甜;有适合青少年追求时尚、新奇的粉玉草莓;还有联盟二号这些低糖、口感微酸、非常适合老年人群的品种。
深秋,收获的季节,宋忠朕矢志不渝地扎根在这片土地,怀揣着改变乡村面貌的梦想,将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用他的学识、素养和技术专长,为这片沃土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兴农人”。(袁春梅 姚绍庄 张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