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白粉菌写志的人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找到一个兴趣爱好,并为之执着地奋斗一生,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于守荣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在16岁就找到了。

于守荣16岁成为第一届中专生学习农业技术,在研究小麦白粉病实验过程中爱上研究各类植物白粉菌。此后,他走遍全省山川,在野外调查采集标本,先后发现和命名了5个白粉菌新物种和20多个中国新记录种,60岁时,他出版了江苏省首部菌物志———《江苏白粉菌志》。

2001年的尿毒症肾移植手术没能让他停下脚步,2021年的脑出血也未能阻挡他著书立说的执着,于他而言,这是一场无比艰辛却又充满欢欣的旅程。

四十多年来,于守荣一直专注于各类植物白粉菌的研究,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SCI论文2篇,先后报道白粉菌新分类群6个,中国新纪录20个,以及大量白粉菌寄主新记录科、属、种等,国际上首次用“连云港”来命名白粉菌新种。不仅如此,他还先后主持或参与了《江苏白粉菌研究及应用》《小麦白粉菌越夏研究与应用》等6项科研课题研究,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连云港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青年科技标兵、连云港市首届十佳青年和连云港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为白粉菌写志的人

探寻摸索   懵懂中发现新物种

时代的列车总是匆匆,世人无暇细想便已踏上远行的月台。

1980年,16岁的于守荣满怀憧憬地踏上了去徐州求学的列车。“我学的专业是植物保护,也就是为农作物看病治病。”于守荣说。学习期间,为了寻找科学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技术,他和同学们一起成立了科研小组,“三年的时间里,大家共同研究白粉菌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特性、侵染农作物的规律和防治方法等,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了解,白粉菌可侵染多种经济植物,有的破坏性较强,在某些地区和年份,病害流行时会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1984年,于守荣满怀期待地走上工作岗位,从那一刻起,他就给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研究白粉菌。此后,他便将大量的闲暇时间用于调查研究各类植物白粉菌,不仅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自费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研究所需的各类物品和资料。在缺少科研经费、研究资料、实验设备和助手的艰难条件下,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在云台山区的各个角落寻找白粉菌的踪迹。但中专生有限的知识面和基层匮乏的研究条件让他力不从心,始终在学术的大门外徘徊。

不退缩!不气馁!于守荣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浓厚的兴趣爱好,如痴如醉,执着向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于守荣用坚持和执着打开了通向白粉菌研究的大门。1991年,他发现了吴茱萸球针壳白粉菌新物种。从连云区高公岛街道黄窝景区采集标本后,经过反复研究,查阅资料,认真比对,发现没有关于这个白粉菌种的记载。“先是不相信,感觉是自己找漏了,再继续翻书,还是没发现有记载。一种念头突然在脑海中跳出来,这不会是新物种吧?”回想起31年前的场景,于守荣仍旧百感交集,“看着显微镜里像星球的子囊果,感觉像一颗恒星在漆黑的宇宙中爆炸了,心跳加速……”在随后的研究中,他又陆续发现了3个白粉菌新物种。

1991年1月10日,《连云港日报》在头版刊发《于守荣首次发现四个白粉菌新物种》一文,报道了该事件。

为白粉菌写志的人

砥砺前行   踏上系统钻研之路

第一次发现新物种的兴奋,让于守荣倍感振奋、欢欣和鼓舞,更驱使他不断在研究白粉菌的路上披荆斩棘。但如何系统性地研究白粉菌,怎么发表论文,于守荣还刚刚上路。他寻师问惑,多方打听,终于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认识了我国白粉菌研究专家郑儒永教授。

1991年,他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的郑儒永院士,安排我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开放实验室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系统学习和实验研究。郑院士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悉心指导我如何做好白粉菌研究工作。她的鼓励和赞许也让我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于守荣说,在郑院士手把手地指导与帮助下,他完成了江苏省云台山地区植物白粉菌的新种和新记录种的研究鉴定工作,并撰写了研究论文。

1995年,于守荣再次发现了一个白粉菌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连云港白粉菌”。“根据国际物种命名规则,发现新物种的人可以根据产地、寄主、形态等命名,我就想到了以自己的家乡命名。”在他发表的论文中记载,连云港白粉菌在连云区朝阳街道、海州区新浦街道、花果山玉女峰等多地存在。

“我们连云港东濒黄海,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气候过渡带,境内以平原为主,兼有低山丘陵、海岸滩涂,地理生态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独特的气候与生态条件适于各类植物白粉菌的生长,是我国白粉菌重要的分布中心,既有南方与北方分布的种类,又有很多独特的种类。但这方面没有系统研究,资料也比较零散,特别是在分布特征和多样性研究方面更少,主要集中在危害农作物白粉菌的发生情况以及防治技术的调查和研究方面,所以我会有目的地去观察研究。”到1995年,于守荣完成了以云台山为中心的苏北地区各种植物白粉菌调查和研究。

为白粉菌写志的人

执着追求   将时光融进著作

2019年,在市农业科学院的支持和帮助下,于守荣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对江苏省白粉菌发生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系统研究,足迹遍及全省46个县(市、区),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采集各类植物白粉菌标本2000多份。最终,完成了全省白粉菌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标本制作、镜检观测、分子鉴定等工作,并将制作好的标本全部寄往中国科学院国家菌物标本馆永久保藏。

于守荣做的这一切,只为了撰写江苏省第一部菌物志———《江苏白粉菌志》。在标本采集和书稿撰写期间,他每天都步行一二十公里采集标本,晚上还要及时对采集到的标本逐一进行整理、镜检、测量和绘图,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时常通宵达旦忙碌。长途奔波跋涉,高强度的镜检观测和撰写工作,致使于守荣积劳成疾,于2021年初引发脑出血。经过治疗,在身体得到一定恢复后,于守荣又投入了《江苏白粉菌志》的后期资料整理撰写工作,终于在2023年完成书稿的撰写工作。

《江苏白粉菌志》全书共60万字,通过全面系统调查,利用基因分析等现代研究技术,研究记录了江苏白粉菌有性型16属174种(变种),其中有133种为江苏白粉菌新纪录。明确了寄主植物76科,255属,482种。书中提供了分属、分种检索表,每个分类群均有详细的形态描述、显微绘图、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等,突出了白粉菌无性阶段的形态特征,并列出了学名、汉名、主要异名、寄主、分布、采集地和引证标本号。

它对摸清江苏省生物多样性和资源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对《中国真菌志第一卷白粉菌目》的重要补充;它是一部系统记载江苏省白粉菌种类、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的科学专著,也是江苏省第一部菌物类志书;它还是国内率先对白粉菌无性阶段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的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白粉菌无性阶段的综合性书目,填补了该研究方面的空白;它首次明确了江苏省农作物、蔬菜(水果)、果树、花卉、园林绿化和药用6大类55科、139属、194种栽培植物上白粉病发生情况、病原菌名称和危害情况等,为农业生产综合防治和生态防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此项研究还在形态学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率先开展了对白粉菌无性阶段系统研究工作,在国内属于领先地位。

“从1984年开始,我研究白粉菌已经有40年了,《江苏白粉菌志》算是我对这么多年兴趣爱好的一个全面总结。”于守荣表示,这本书出版之后,可供从事菌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保护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大中专院校生物学、植物保护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农林、园艺等生产单位植物白粉菌诊断和鉴定参考书。

看着新出版的书,于守荣感慨万千!“像是一种传承和轮回,从我是学生到现在写的书能够帮助到学生,心里很满足、很幸福。”初冬暖阳下,一页页翻看着《江苏白粉菌志》的于守荣,无疑是最幸福的人。(记者 李江)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11月25日 16: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