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港城有一位书法爱好者的楷书写得很好,80多岁仍挥毫不辍。日前,我前去对他进行了采访。
他名字叫廖东亚。握手相识,只见他鹤发童颜,面色红润,中气十足,满满的精气神。他说,这是坚持不懈写书法带来的好处。
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老先生没有很多书法家琳琅满目的字画和硕大的书案,也没有豪华的书房。
进到他的屋内,只见窗明几净,干净整洁,虽然墙上没有挂书画作品,但是地面上却贴有几副大红春联,显得格外喜庆和有书法氛围。廖先生说,过年的春联贴不了,又舍不得扔掉,干脆贴到地上了。
学而不厌
聊起书法,他说,自己从孩童开始,就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法陪伴了他70多年。喜欢书法,从喜欢方块字开始。那一个个方正有力的方块字,在他幼小的眼中有着非比寻常的美感。他的父亲字写得很好,从小他看着父亲那一笔一画,一延一顿,或刚劲有力,或柔情化解,令他惊艳,令他沉醉。
从此,小小的廖东亚开始练习书法。他用石笔在石板上照着字帖,学着大人的姿势,一笔一画地刻下了幼稚的笔痕,而且兴趣越来越浓。到了三四年级时候,他已经能写出一手好毛笔字了。当时老师们的字写得非常漂亮,他们经常对廖东亚进行鼓励并加以辅导,这使他写字的水平提高很快。上初中时,有写字课,而且学生都得用毛笔抄作文,他的字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学校组织的毛笔字比赛,一二等奖总少不了他。
初二时,语文老师厉淑芳字写得好,她非常欣赏廖东亚,还在其“三好学生”奖品上签了字。字数不多,却宛如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廖东亚如获至宝,保存至今。
到了高中阶段,他的钢笔字、黑板字和毛笔字都写得端庄隽美,出类拔萃,让同学们惊羡不已。1964年夏,廖东亚以优异成绩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他是村里第一个考取名牌大学的人,是全村人的骄傲。
随着大学阶段的学养逐渐深厚,廖东亚把研习古今书法经典,探索楷行隶书艺作为业余的必修课,在繁忙的学习之余,临池不止、墨耕不歇。当时,有很多书法同行评价他的书法作品章法规范,又不失飘逸放达。
临毕业时,同班同学都要求他写“毕业文凭”。事看起来很小,但“毕业文凭”是每个同学要珍藏一辈子的。他欣然接受这一任务。集中精力,凝神贯注,将每一个字都写得端庄隽秀,宛如字帖一般,同学们拿到后欣喜不已。
1966年11月,廖东亚和本班11位同学决定学习红军事迹,发扬长征精神,去外地远足,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长征”。他们脚穿草鞋,带上干粮,身背毛主席语录牌,从西安开始,沿着红军的长征路,长途拔踄700多公里,走到成都。这一次,他的书法爱好又发挥了作用。队旗上的“大无畏长征队”和语录牌都是出自廖东亚之手。
学以致用
大学毕业后,廖东亚被分配到解放军陕西华阴农场。军事管理模式和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无暇顾及书法爱好,只能在休息时间研习书帖,学古人在地上“以指画沙”。在农场期间,场部需要多个标语牌,他出色完成了任务。后来领导又要求他在大礼堂山头墙上抄写毛主席“五七指示”,面积大、字数多,他站在桌凳上写,难度很大。廖东亚用大楷硬是花两天时间完成了这一光荣的任务,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表扬,这让他特别有成就感。
一年半后,廖东亚被分配到了陕西镇安县委组织部(前身政工组)。在那里工作近六年时间,他没让书艺闲着,基本上“承包”了县委大院征兵宣传、党员冬训和墙报栏,他那笔酣墨饱、力透纸背的书法被大家认定为县委大院的“一支笔”。
1977年底,廖东亚调回家乡灌南工作,先后在县纪委、新安镇政府、县委办公室、监察局和工商局等部门工作,一直处在繁忙的工作之中,他几乎没有时间再静下心来享受书法给他带来的乐趣,但是无论办公室在哪里,总会有一支毛笔陪着他,他也只能忙里偷闲挥毫写上几笔。
1998年是周总理百年诞辰,廖东亚决心写一幅精品献给敬爱的周总理。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用楷书恭恭敬敬书写了14000多字的书法百米长卷。这幅作品,用了75张宣纸,因太长,连云港本地装裱不了,后送去河南装裱成卷,装裱后的长卷重达26斤。该书法长卷先后在淮安周总理故居和连云港市博物馆展出。因其百米之长,只能将展厅的其他作品撤掉,为这幅鸿篇巨制腾出空间。当时,震动了两地的书法界,两地的新闻媒体都在显著位置加以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淮安日报》发文评论说:整幅作品笔锋清秀劲健,14000多字从头到尾一丝不苟,似一气呵成。有位观众留言:廖东亚为纪念周总理倾注了一颗赤子之心,值得我们学习。
廖东亚对书法技艺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让他成绩斐然。他数十次参加全国书法大赛,获得奖项七八十个之多。他在第四届中国书画艺术“华表奖”创作大赛中获金奖,在全国第三届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获二等奖,在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大赛中获金奖,2002年,他被《人民日报》评为“中华艺苑名家”……
廖东亚获得这么多的奖项,在书法界有了一定的地位。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没有专门的书房,就在饭桌和茶几上写;没有上等的毛笔,大多是文具店几块钱一支的普通笔;墨也是最常见的“一得阁”,用的纸就是100元一刀的普通宣纸。
学无止境
退休后,廖东亚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习书法艺术,楷、行、隶三体皆写得很好,尤其擅长楷书,以柳体为主。廖东亚介绍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结体整齐,笔笔到位,法度要求很高。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楷书的用笔精严凝重,笔法最为完备。”古人云:“楷法欲如快马入阵”“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要的是严整飘扬,犀利飞动。
廖东亚性情淡泊,磊磊落落,这与他长期练习楷体书法不无关联。中国古人一贯强调“作字先做人”“人正则字正”。在儒家看来,方正庄严,齐整大度的楷书已超出书法本身的意义,被赋予了“温柔敦厚”的人格象征和教化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廖东亚的老伴胡学华在书法之路上对他支持很大,功不可没。胡学华1968年毕业于淮安师范学校,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在灌南县教育局教研室退休。他们夫妻恩恩爱爱,携手走过五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在生活上互相体贴,在工作上互相支持,在爱好上互相包容。为了保证书写环境安静,在廖东亚静心写字时,胡老师总是选择默默离开;当廖东亚的书法作品写好后,她总是第一个点评。
廖东亚书法已有成就,但却十分低调。直到现在,他也没有出版装裱精美的大部头书法作品集,只有一本托朋友印刷的薄薄的《书法作品集》,同样他也没有请哪位名人写序,只是自己在篇首写了一篇“自言自语”。他在文章中写道:“上学伊始,端庄的方块字就吸引了我的眼球,继之笔墨纸砚逐渐成了我不可或缺的朋友。七十多年里,我从喜爱写字到懂点书法艺术知识,再到研习书艺,逐步加深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矻矻于砚田的耕耘。退休后,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书艺奧堂。书法,让我尝到了写字的甜头,得到了人生的乐趣,也提炼了精气神。我的书法作品可以折射我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人品艺德。”
采访结束,我告别了廖先生。从他那整洁宁静的住所出来,走到人声嘈杂、车流汹涌的十字路口,一瞬间,视觉和听觉还有点不太适应,心中也有了一点小小的感触:在这万丈红尘之中,廖先生是个脱俗的人。他一直生活在墨香浸染的环境中,一直将书法作为终身的爱好,与墨为伴,与墨共舞,心有所托,情有所寄。他的人生真正是墨香人生,他是一个幸福之人。(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