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浦赵秀珍:花甲老人义务补路七年

道德建设阅读模式

  【连网】 在连云港市新浦区,细心的市民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位老大妈,蹲在马路中央的一个凹坑边,俯下身体心无旁骛地修补路面:她先用水淋湿了坑底和路面,接着将事先拌好、盛放在袋子里的混凝土倒进坑里,再把袋子铺在坑旁,自己跪在袋子上用工具将混凝土拌匀抹平。站起身,用脚踩实,喷水,用手拍打出水泥浆,盖上塑料薄膜,再踩……最后,老人又从自行车上取下几块碎砖头,在刚修好的坑边围了一个保护圈。

  老人的动作娴熟,工序完整,如果你认为她是专业的修路人员,那就错了。

  事实上,在连云港市区,这位老人义务修补马路上的洼坑已经默默持续了7年。

  老人叫赵秀珍,今年67岁,家住连云港市新浦区新东街道广场社区,和老伴杨以仁两个人每月退休工资加起来3000多元;育有二子一女,均已成家立业。

  儿女孝顺、吃穿不愁,本应安享晚年的赵秀珍缘何“迷上”修补道路?时间追溯到2003年夏天。赵秀珍和邻里相约去连云港郊区挖野菜。然而,一座必经的桥面上坑坑洼洼,其中有几个裂缝,最大的比巴掌还宽,赵秀珍过桥时差一点摔了跟头。

  “桥上人来车往的,这些裂缝太危险。”赵秀珍回忆说,当时她就在河边找来一些石头堵上了桥缝。但过不了几天,石头就掉到河里了。于是她干脆买来水泥,拌上黄沙、石子,修补了桥面。想到过往行人从此都可以安全、顺当过桥了,赵秀珍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踏实感”。

  从那以后,无论在社区,还是菜场、超市附近,甚至主干车道上出现路面破损,只要被老人看到了,她都会买来水泥去修补,至今已补了大大小小几百个路坑。补得多了,熟能生巧,赵秀珍老人总结了自己的一套补路技术:第一,在家快速和好沙子石子水泥,要不‘水泥就会冰起来’;第二,填料洒水,表面拍出水泥浆;第三,铺塑料袋,踩好;第四,撕去塑料袋边,用手压好。

  赵秀珍的行为,一度让包括老伴及其子女在内的很多人不解。但时间长了,她的“固执”逐渐得到了全家人的接受和理解,“就当她是‘活雷锋’,只要她高兴就行。”由于赵秀珍有高血压、颈椎病,心疼妻子的杨以仁,如今已成了赵秀珍的补路“助手”,“如果水泥太多、太重,我就当她的‘长工’,出苦力。”杨以仁说。

  赵秀珍的善举也逐渐得到了部分知情者的支持。赵秀珍购买少量水泥、沙石,市区经营建材生意的徐老板经常不收老人的钱,“老人买东西是用来做好事的,我怎么好意思要钱呢。”

  今年4月,赵秀珍老人坚持7年义务补路的善举经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扬子晚报、新华日报等媒体报道后,感动了连云港人,也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4月8日,新浦区委书记金建猛专程前往广场社区看望了老人,授予她“爱心市民”荣誉称号,还给老人送来了一套新的“补路装备”:一辆手推小三轮车、一身工作服、铁锹和笤帚等补路工具。同时,区委号召全体机关干部学习、弘扬老人爱心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将新浦区打造成真正的和谐之区、首善之区。

  令人感动的是,拿到新补路工具的赵秀珍老人,当天就上路了,“消灭”了两个让她看不下去的路坑。一同补路的,不仅有老伴杨以仁,还多了几位社区热心人。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0年11月19日 1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