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宜萍20年谱写特教新乐章

道德建设阅读模式

□ 崔锦明  李耀华

  【连网】 “在培智学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能。也许他们的智力或其他方面有些缺陷,但谁能剥夺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海州培智学校,该校孤独症校正老师开宜萍的话语令人难忘,“你没见过前来咨询的孩子家长,他们的眼神满含期待与无奈,这眼神最让人揪心。”正因为如此,这位特教老师更专注于那些孤独症和聋哑儿童教育,20年间谱写出一曲特殊教育的崭新乐章。

  开宜萍曾经是一位普通特教老师,2001年成为区培智学校负责人,当时的教学条件极其简陋。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开宜萍不断与区教育部门沟通,培智学校终于如愿迁入条件较好的原海州区幼儿园院内。搬入新校区后,开宜萍不等不靠,到处筹措资金、搞募捐,几年间为学校筹集资金50余万元,改造了餐厅、宿舍,维修了电路、屋顶,还添置了近20万元的康复器材、电教设备。

  特教老师虽为老师,却有与一般老师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工作与生活之间角色转换错位十分明显。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开宜萍以各种专题活动为载体,增强对教师的凝聚力。同时还成立各种课题小组,创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并在全区率先提出并建立了“教师成长档案”,培养出一支团结互助、勇于奉献、敬业爱生的特教师资队伍。

  2005年3月,培智学校增加孤独症康复项目,这是全省首家在培智学校中单独设立孤独症康复训练班。当时缺资金、少教师、无经验、无专门场地。缺资金,开宜萍就先用自己的钱买来特制教具;缺少教师,她一人顶两人用;没有经验,开宜萍带领其他教师利用休息日加班加点学习、实践。为了带领孤独症孩子走出孤独,她放弃了大量休息时间,白天给孩子上课、做感统训练,晚上看书、上网查资料、和老师们研讨,周六周日走访带着孩子在外地训练的家长,了解孤独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

  学校负责人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续,但开宜萍一直坚持带3个孩子,一个星期要上30多节课,甚至在业余时间还要帮孩子做感统训练,消除孩子的怪异行为等,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为了改变一名周姓孩子的习惯性自残行为,她每晚都陪着孩子训练到8时以后,还经常把孩子带回家训练。6个月以后,这个孩子自残行为大大改善。经过开宜萍训练的孤独症孩子中,有两名原本与普通学校无缘的孩子成为普通小学的中上等生;有12名原本不会说话的孩子开口说话。看到家长满意的眼神,开宜萍有说不出的开心。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1年9月29日 08: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