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时代新风|“支部微家”让党员找到“家” 让群众感到“暖”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有了‘支部微家’,我回家就能找到支部,找到组织,让我们党员的心和党组织贴得更近,我们也能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家住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荷花社区的武心连是一名普通党员,年近50岁,由于常年在外跑船,在家的时间很少。武心连回忆说,以前要参加党员活动,只能到离家较远的党群服务中心去,自从春园巷“支部微家”设立之后,他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党员活动、过组织生活,有什么需要随时可到“支部微家”寻求帮助,他的生活和党组织紧紧联系在一起。

随着港产城一体化、旧城改造、产业升级等多重因素叠加,连云区大量渔民、山民、盐民转为城镇居民,社区的摊子越来越大,居民诉求多元,迫切需要向下延伸工作触角,以“网格”为单位缩小地域半径、细化治理内容,解决城市成长“烦恼”。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支部微家”让党员找到“家” 让群众感到“暖”

连云区连续两年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作为“书记项目”,区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在全省首创“支部微家”,并通过全力打造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红网格”,让党组织和党员在“网格”树立党的旗帜、展现党的形象,把党的领导充分体现在基层治理的最末梢,构建上下联动、条块协同、共建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基层,如何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在网格内形成党组织领导有力、党员示范在前、群众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从而实现号召有人听、遇事有人办、困难有人帮的可喜局面?我们探索‘红网格’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凝聚党员力量,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连云区委书记杨新忠向记者介绍。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支部微家”让党员找到“家” 让群众感到“暖”

连云街道依山傍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一批驻区单位办公楼、居民楼沿着狭长的云台山麓分布,基础设施陈旧,在居民生活便利和基层治理方面存在不小的压力和挑战。随着“红网格”建立,老城区的社会治理出现新气象。

走进连云街道陶庵社区胡大岭网格的“支部微家”,三层小楼的外墙虽旧,但内部修葺一新。“这栋房子是我们街道办事处的资产,街道在这里建起了‘支部微家’。”社区党委副书记周雪莲说。胡大岭网格现有居民235户,周边却没有一家诊所、公共浴室,“我们依托‘支部微家’,配套了网格内居民需求最为迫切的医疗康养、助餐助浴、文娱健身等特色项目,家庭医生工作室、党群活动室、助洁助浴室、网格员工作室、社会组织孵化室等一应俱全,孤寡老人还可以在这里康养,有效解决网格内居民的生活需求,网格里的36名党员还可以在这里开展党员活动。”

连云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英涛介绍,“支部微家”,首先得有个家,连云区的“红网格”建设获得各方助力,港航单位拿出退休职工活动室,有个老党员拿出自己的住房,一起来建这个“家”。区里按照每个网格300户的标准,将全区58880户居民划分为186个网格,持续投入1500余万元,建设完善177个“支部微家”,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运行高效的“5分钟党建为民服务圈”。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支部微家”让党员找到“家” 让群众感到“暖”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推动邻里和睦、社会和谐。连云区“红网格”建设围绕“家”做文章,按照“支部引领一张网、贴心服务一条龙、邻里和睦一家亲”的理念,首先让党员找到家,再通过党员服务、引领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家”的温馨。

“我们小区紧邻在海一方公园,是名副其实的海景房,环境很美,本来应该住得很舒服,可是物业的问题让我们头疼了很久,多亏网格里的‘红管家’帮助,才解决了这个难题。”海州湾街道棠梨社区东城海岸小区居民程巨涛说。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支部微家”让党员找到“家” 让群众感到“暖”

2018年底,东城海岸小区的上一任物业因合同到期撤离。东城海岸小区只有6栋高层,实际入住172户居民,入住率不足五成,物业费难收,物管公司不愿意接手,小区陷入无人管理的“真空期”。“该小区一共12个党员,我们把党员组织起来,又引入几名志愿者,划片铺开与居民沟通,终于把小区管理引上正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泽腊说。经过探索实践,棠梨社区还形成“1521”社区工作法,最终实现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目标。

通过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红网格”,连云区让党员有了归属感、责任感、自豪感,连云区推动110个志愿服务团队、1600余名志愿者和热心群众参与网格建设,打造了“小网红”“荷乐汇”等特色服务品牌,居民对“支部微家”服务满意度达到90%以上。

新华日报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0年7月3日 16: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