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之城·志愿同行︱日夜奔忙,高峰期日出车300次,如今出车量下降,因为急救车有“顶配” 医护驾筑起“救命铁三角”

志愿服务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疫情特殊时期,一辆辆配备“急救利器”的急救车日夜不停地穿梭在港城的大街小巷,车内,由医、护、驾组成的“铁三角”实施24小时值守,拼尽全力救人、救人、救人!只要接到指令,“铁三角”们立刻赶赴现场抢救病患,他们中有新上岗的志愿者驾驶员,有奋战13年的急救老兵,也有初次面临如此严峻挑战的年轻护士。

经历过了前段时间的疫情高峰期,目前我市120“生命热线”的出车量正在下降,但这不意味着“铁三角”们就能松口气了,紧张、迅速、专业依旧是他们的工作常态和硬性要求,他们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

市二院西院区急救站志愿者驾驶员赵光喜:“我现在满脑子都是地图,高峰期一个班出车16次!”

美德之城·志愿同行︱日夜奔忙,高峰期日出车300次,如今出车量下降,因为急救车有“顶配” 医护驾筑起“救命铁三角”

1月10日7时,41岁的赵光喜在海州区幸福路市二院急救站仔细检查急救车的底盘情况,然后一边动作麻利地穿戴好防护服、N95口罩、帽子和手套,一边对记者说:“你要是在之前的高峰期来采访,根本见不到我!”

作为市急救中心招募的12名志愿者驾驶员中的一员外,自2022年12月28日上岗起,赵光喜的最高纪录是一天出车16次,在偏远小区和医院之间奔波了700公里。

“我是个退伍军人,身体素质好,工作再累,只要睡一觉就能满血复活。”赵光喜从事销售工作,曾开过2年的大型商务车,去年12月他正在休年假,得知市急救中心招募志愿者,他立即报名应聘,经过层层筛选和岗前培训,他顺利上岗了,“疫情特殊时期,120的一线人员最累,所以我也想尽一份力,分担一些工作。培训传授的急救知识都是救命的技能,所以我很努力地练习,很多仪器我都是第一次见,第一次摆弄,只有真练熟了,才不会临场乱了阵脚,才能更高效地救命!”

在赵光喜看来,考验急救车驾驶员的第一关就是熟悉地形,所以每次交班回家,他都顾不上休息,而是打开电脑熟悉港城各小区的地图,现在他满脑子都装着小区名、小巷名、地图,几乎是烂熟于心,一接到派单任务,他立马就能找出最短的线路。

每天穿梭在狭窄的小巷、没有电梯的老旧住宅楼、靠山的社区,身强力壮的赵光喜顶了大用。去年12月29日,锦屏镇一名体重300斤的重症患者躺在3楼的床上生命垂危,赵光喜一鼓作气把人背了起来,医生、护士则从旁辅助,在现场一名家属的配合下,顺利地将患者抬上了急救车。

“患者上车后,我才感觉浑身酸痛,喘不过气来!”赵光喜说。

同为急救车驾驶员的史祥康是赵光喜心中的英雄,因为在疫情高峰期驾驶员人手最紧张时,史祥康烧到41℃依然坚守在驾驶室里,同事们劝他休息,他吞一口退烧药就又握紧了方向盘,让赵光喜这些志愿者无比敬佩。

“我最近感觉急救车的出车量在减少,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了。志愿者工作结束后,我想带老婆孩子好好过个新年,舒舒服服地休个年假!”赵光喜说。

市中医院急救站医生潘宝权:“干了13年急救,我的‘手术室’4平方米大。”

美德之城·志愿同行︱日夜奔忙,高峰期日出车300次,如今出车量下降,因为急救车有“顶配” 医护驾筑起“救命铁三角”

13年前,习惯在办公室坐诊的潘宝权来到市急救中心当了一名急救医生,此后,山野密林、街巷小道、居民楼、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他的诊室,4平方米的急救车厢成了他的“手术室”。

今年52岁的潘宝权是医、护、驾急救“铁三角”中的“定海神针”,每次出车,家属的惊慌哭泣、患者病情的瞬息万变、现场外部环境的干扰,都不会打乱这个急救老兵的工作节奏。

1月11日19时,在市中医院急救站,潘宝权在急救车闪烁的警灯下一一核查随车记录、抢救设备,趁着短暂的休整时间,跟记者聊起了最近十几天他高强度的院前急救经历。

“突发脑梗、心律失常、呼吸衰竭……这些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既要沉着冷静,又要争分夺秒。”潘宝权说,“每次急救完,看到患者顺利脱险,我们都有一种由衷的欣慰。”

十天前的一个凌晨,岗埠农场一名患有基础病的老人突发疾病被抬上了急救车,送医途中心跳骤停,潘宝权一个人持续给老人做了约30分钟的心肺复苏,老人的心跳终于回来了,车上的家属激动地一边抹眼泪一边为他鼓掌,而早已浑身是汗的他,累得瘫坐在车厢地板上,几乎要虚脱了。

急救车将患者送达医院后,不管有多累,细心的潘宝权都会严格按照规定与医院医生做好交接工作。
“急救是一场生命的接力,作为跑第一棒的车上医护人员担子很重。”潘宝权说,“近期出车量在减少,一线急救医生的工作强度缓和了一些,但急救医生的职责就意味着时刻不松懈,因为每一位患者都需要我们的及时守护。”

市一院急救站护士杨玲:“一顿饭3次才吃完,经历过大考的我很欣慰!”

美德之城·志愿同行︱日夜奔忙,高峰期日出车300次,如今出车量下降,因为急救车有“顶配” 医护驾筑起“救命铁三角”

1月11日15时,在市区通灌路市一院急救站点,急救护士杨玲正在急救车上检查仪器、更换标签、清理车厢、补充药品。

“疫情高峰期已经过去了,能经受住一场大战的考验,我们急救医护都很欣慰!”提起刚刚经历过的特殊时期,杨玲颇有感触,这是她干急救一线工作的第8个年头。

“早班从每天8时开始,晚班从17时开始,去年12月底疫情高峰期时,所有班组的班都会延迟!”她告诉记者,“上急救车的患者多数都是危急重症,每个护士都会拿出百分百的劲头,配合医生‘指哪打哪’,递器械、盯屏幕、报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往往把患者成功送达医院后才发现,身上的衣服早就湿透了!医院里的护士碰到硬仗,边上还有同事帮忙,但急救车上的护士就一个,必须要全能,各类急救药、输液瓶、颈托、绷带和抢救器材,闭着眼睛都要‘秒到’!”

杨玲说,急救护士的工作就是一个字,忙。疫情高峰期最忙时,她的午饭就是一盒快餐,还要分3次才能吃完。一趟车刚到站,下一趟已排上了。“最近出车量下降,工作量也在逐步恢复正常。港城的烟火气回归,大家也找回了热闹的城市生活,可见我们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春节我和同事还会正常值班,尽职尽责!”杨玲说。

市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顾迎东也感慨万分:“前段时间的特殊时期,市急救中心的调度员、驾驶员、一线急救医护人员在医疗机构、社会志愿者的大力配合下,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急救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虽然目前急救车的出车量在下降,但急救人不会松懈,仍时刻守在岗位上。我们相信,春暖花开后,港城市民将迎来更美好的生活,更幸福的日子!”  (梁洪胜 郭璇)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月12日 17: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