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时代新风︱开着吊车奔富路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室外寒意犹存,室内暖意融融。昨日上午10时许,东海县白塔埠镇新元新村村委会,几个村民聚在一楼,聊得火热。

“老王怎没回上海的?”一名身材瘦削、眼睛炯炯有神的男子问。被唤作“老王”的人,扔掉手心的瓜子壳,拍拍手说:“那边生意交给儿子去忙了,今天我弟上徐州提一台新吊车。”“多大的?”“小车,才25吨的,60多万。”……

一来二去,听得出来几人聊天的主题离不开“吊车”二字。“我们村就是远近闻名的吊车村,全国吊车市场有一半是连云港人的,确切地说,是东海人的,更精确一点,应该是白塔人的。”先前发问的男子笑眯眯地说。

经过其自我介绍,笔者得知他叫冯彦,今年56岁。站在他身旁的“老王”,名叫王建东,今年62岁。两人同在上海干吊车生意,已经十几年了。

白塔埠镇发展吊装业务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白塔为中心有一个拆旧市场,附近许多男青年喜欢来市场闲逛,捣鼓各种机械车辆,“玩吊车”渐渐风靡起来。旋挖、灌装、粉尘等工程用重型机械,就被大家统称为吊车。

1996年,从部队退伍回来的村民孙洪亮把眼光瞄准了吊车市场,他在2003年向亲戚借钱,凑了21.5万元买回来一台8吨的吊车,开到上海做起了吊车租赁生意。“我就是在他的带领下,进入这一行的。”王建东指了指身旁浓眉大眼的孙洪亮说。

作为新元新村“元老级”的吊车手,孙洪亮在20年前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年是10个月收回车辆投入成本,一天千把块钱的收入,真是尝到甜头了。”

亲帮亲、户帮户,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吊车生意中来。许多人苦于手头拮据,几家子凑起来买一台车,开到上海等地讨生活。就这样,如遍地开花般,白塔埠人的吊车生意越做越大,北到佳木斯、南到海南、西到新疆,甚至海外的科威特等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国内许多高铁、高速公路、地铁、房地产、绿化等重大项目的建成,都有白塔埠人驾驶的重工机械立下的汗马功劳。

生活,也在辛苦的忙碌中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春节前,马全山一次提了50台吊车,开到重庆去了,那边钢厂有个活急等干。”“现在村里的隐形富豪太多了,资产上亿元的大有人在,一半人在大城市买房子了。”“你算算啊,一台200吨的吊车400万,300吨的800万,500吨的至少要1500万。一家有十台车的大有人在,四五台、五六台的就比较普遍了。”“现在我们‘吊一代’都退休了,儿子这一辈的‘吊二代’现在是主力。”……

你一言我一语,加入到聊天队伍的人越聚越多。“保守一点讲,长三角地区吊车市场,连云港人占60%以上,上海地区至少70%。”冯彦说,疫情期间,他积极参与方舱医院建设,没日没夜地抢工,高峰时候一天投了7台车,为抗击疫情挥洒汗水,还获得了浦东新区颁发的抗疫先锋牌子。
在村民发家致富的过程中,党建引领发挥了“定心丸”的作用。新元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张道谋说,村支两委在村民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今年将继续引导大家把吊装业务往公司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许多村民常年在外工作,我们就积极做好后勤保障,让大家心里有个依靠。我们村由3个自然村合并而来,人均收入在白塔埠镇来说,应该是第一。乡风文明、村容村貌等各方面工作都是走在前列的,基础很好。”今年29岁的新元新村党总支书记王杭刚上任一年多时间,对村民勇于打拼的精气神一个劲点赞。(王文 张开虎 李贵仁)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2月20日 16: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