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苍梧绿园南门边,百米长的“便民疏导点”,“吕姐缝纫”摊主吕大姐的裁缝手艺,家喻户晓。2月25日上午9时许,记者刚到她3平方米的门面店,就看到顾客已排上了队。
今年65岁的吕大姐,老家在板浦。年轻时是镇鞋帽厂一等一的机工。“20多岁,手脚利索也学得快,一天不抬头能出50双鞋样,特有荣誉感。”鞋帽厂倒闭后,她随着来市区打工的丈夫,到街边摆摊创业:帮人缝改衣服、裁裤脚、修旧鞋子。“全部家当,就结婚时陪嫁的一台上海‘蜜蜂’牌缝纫机,两把剪刀和一把尺子,那时候路上摆摊苦,下雨天,一件雨衣,一大半得盖着缝纫机。”
摆摊时,在家和厂里学的缝纫做鞋技术,派上了大用场。裁剪衣服、补破损、改裤脚、修鞋子———无论什么缝纫难题,经她手后,顾客都能满意而归。只收几角到几块钱的手工费,纽扣等小配件免费的做法,让不少街坊邻居慕名而来,顾客络绎不绝。
吕大姐回忆,大约在20年前,政府为了整治城市环境,方便流动摊贩经营,在自己摆摊的绿园路上,建起了“摊贩便民疏导点”。“当天通知我时,别说多激动了,在路边做缝纫活,风餐露宿,终于有个遮风挡雨的小门面了!”提起当年搬进门面店、挂上“吕姐缝纫”的招牌,吕大姐还是很激动。
小摊经营情况如何?吕大姐说,十几年前自己习惯早晚都守在小摊上,一天最多接60余单,顾客从西边的老海州城居民,到东边的花果山街道大村。“现在年纪大了,家人天天劝我,才缩短了开门时间。“现在缝纫的手工活,每件在2元到10元,一天30单,平均每天100多元收入,我也很满意,但儿子还是不停催我‘退休’,出去旅游看风景,享受老年生活,但我有点闲不住。”
吕大姐告诉记者,自己落脚城市摆摊几十年来,子女在城里成了家,做缝纫时也结识一群好街坊邻居,“城市小修小补,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东西,高兴的是,现在政府没有因为它小,而忽视它,能让我们安心守摊、长久经营,我们真的很满意!”(梁洪胜 徐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