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时代新风︱民间剧作家老赵的幸福生活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三月的午后,春光暖暖。82岁的赵明,背上硕大的皮弦子,一瘸一拐地走出院门。

落锁,骑上电动三轮车,朝着幸福南路钟鼓楼出发。几位老友约好,下午三点半到钟鼓楼唱戏。

从中环路到钟鼓楼,几分钟的路程。微风拂面,春意盎然。小路两侧的杨柳露出一抹翠绿,点缀着春日的美好。

人聚齐,略寒暄几句,赵明拉开皮弦套,几位老友随即各就各位———拨弦、拉琴、打鼓、唱戏。

阳光落在他们的脸上,那种自得的陶醉状迅即晕开,和着音乐声拂过古城的一道道街巷。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民间剧作家老赵的幸福生活

激情 带他走上创作之路

只要天气晴好,赵明就会和这群热爱唱戏、热爱生活的老朋友到钟鼓楼吹拉弹唱一番。他们唱淮海戏,唱快板,也演快板剧和戏剧小品,唱得清脆、婉转,演得生动、质朴,吸引很多路人围观,并不时拍手叫好。

每每此时,老赵都很自豪,因为大伙唱演的内容,不少都是他创作的。

这一说,就得从20多年前说起。

1998年,退休在家的赵明在朋友的建议下学跳交谊舞。

“我就是这样的人,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学好干好。”很快,赵明的交谊舞已跳得出类拔萃。次年,他就参加过两次交谊舞比赛,6个项目有5项获得冠军,还有1项获得亚军。如今,五个金灿灿的奖杯还整齐地摆放在书桌前。

几年跳下来,2005年,他便将跳交谊舞的要领编成口诀,还写了一本《怎样学跳交谊舞》。“因为通俗易懂,很多人都找我要,一下子就送出去100多本。”

也就在那一年,摸清海州民间文艺团体发展现状的他发现,“老海州城里,热爱文艺的老年人不少,但花船、腰鼓、大鼓等老海州传统的民俗表演,绝大多数都是‘哑巴戏’,不仅缺少说唱,更没有剧情。”

老赵决定,自己来编写剧本。

“第一部剧本叫《发财梦》。写的是一名下岗女工,不想外出打工,也不想做买卖,听别人说打麻将能赢钱,于是就做起了自己的发财梦———通过打麻将发财致富。白天打,夜里打,结果不但没赢钱,反而输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一番折腾后,才迷途知返,最终通过劳动走上致富路……”回首当年的故事,老赵很是开心,“第一部剧本完成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自此就迷上了写剧本。”

创作的激情被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白天写,晚上写,几乎笔不离手。

《四位大妈去演出》《生儿生女一样好》《给妈妈过百岁》《婆媳赞》《花钱买罪受》《王福才毁灭记》《后悔来不及》……十几年下来,林林总总,长长短短的淮海戏、快板、快板剧和戏剧小品老赵一共写了271部。

值得 给他冲破难关的勇气

构思剧本、潜心写作、几易其稿……每一部剧本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无数个白天,别人在休闲玩乐时,他在创作;无数个夜晚,别人尚在睡梦之中时,他在改稿。

“水平不行,就勤来凑吧。”老赵笑言,因为热爱,并不觉得苦累。

创作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文化不高是一个难关。“初中只读了一年半,而且几十年没用,学的那点知识差不多都忘了。我现在会写的字,也就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平。”老赵感叹道。

写剧本的时候,经常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空在那里。因为年龄大了,不会查字典也不会用手机查阅,只好问邻居、问朋友、问放学回家的孩子;文化低,读书少,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也不会用优美的词句,只能用些干巴巴的大白话。大白话也要通俗易懂,这样一来,一部剧本经常要反复修改,几易其稿。

勤能补拙,这样的难关,最终都被攻克了。

记忆力差是另一难关。年轻时,当兵的赵明在一次施工中负伤,头部受重创导致记忆力受损。为了保证创作质量,哪怕正在睡觉,只要脑中突然闪过灵感,他也会立刻起床将其记录下来,就怕一觉醒来记不得了。

“他白天写,晚上写,睡觉后也会突然爬起来写。有时候一夜都能起床四五次,甚至一整晚不睡觉。”老伴对他是又生气又是心疼,“因为经常熬夜,他还得过轻微脑血栓,幸亏发现早抢救及时。”

还有一个难关就是经济关。从海州制碘厂退休,退休金原本就不高,老伴又怕他瞎折腾,便使用各种法子设置“障碍”,限制零花钱便是其中之一。

剧本都是用手写出来的,然后再找文印社的人一字一字敲打并装订起来。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老伴每个月只给他300元零花钱。

为了节省开支,老赵经常骑车几十公里去浦南集市上买烟丝回来,自己用纸裹成烟卷来吸。孩子给他买的好烟,也都拿去烟酒店找老板换成钱……这些年来,他花在剧本上的钱已经超过了两万元。

但这一切,老赵认为都值得。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民间剧作家老赵的幸福生活

共鸣 他与生活一起奏响和弦

“我写的每一部剧本,都来源于生活。”老赵说。

去钟鼓楼拉琴唱戏时,发现一女子经常推着一老太太前来晒太阳听戏,大家都以为是母女俩。后来有熟人在聊天中透露,两人是婆媳关系。赵明据此写了一部《婆媳赞》,排演时,围观居民都被剧中孝顺的儿媳妇感动。

有一老人为了抱上孙子,便按照儿媳妇的要求“上交”退休金和医保两个小本子。然而时间不长,儿子儿媳妇就不给钱养老了,老人又患糖尿病,靠捡破烂维持生活……为了详细了解事情经过,赵明专门去当地采访,搜集素材,据此写下剧本《小本子惹的祸》。

这种“取之于民、反馈于民”的创作方式,让他的剧本内容贴近老百姓生活,再加上语言通俗易懂,很受大家欢迎。这不,老海州不少社区、艺术团都慕名前来借剧本,然后找演员排练公演。

“我这里可都是有‘收条’的。”老赵抖着手中一沓泛黄的字条,神气地说,“你看,一共借出去442本。”

自己的辛苦创作变成一部部舞台剧,这不仅是成就,也代表着大家的认可。

除这些获得感之外,老赵也有自己的小心思———通过众乐乐的方式,将淮海戏、戏剧小品等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老了,这两年写得少了。”年龄越来越大,老赵也放缓了创作的步伐,“但是激情还在,哈哈。”

话音未落,老赵抱起弦子,铆足劲弹起了一段激昂、高亢的旋律,伴着身后金灿灿的暖阳,传递出的美好能够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产生共鸣。( 侍敏 陈荣 郑焕)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3月24日 10: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