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航员,古称舟师,又称火长。
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火长来引航,铸造了古代中国引航的辉煌。
600多年后,民族复兴,中国再度成为海运大国。中国引航员迎万船来仪,送舟行天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为“国之宝,业之精”“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
一艘船舶,就是一块流动的国土。引航员是各国船只进入我国后,船员接触到的第一个维护中国主权且能提供高质量技术服务的人。作为全国2500多名引航员中的业务尖兵,连云港引航站高级引航员李庚,从业29年来引领中外籍船舶万余艘,始终保持着百分之百的引航安全率和服务满意率。
让中国与世界因海而相近,因引航更紧密———这是李庚不变的初心,也是他从青年到暮年、从青丝到白发的无悔抉择。
珍稀人才 七年中引进的第一位引航员
3月21日,恰逢大雾蓝色预警天气。愈靠近海边,雾气愈浓重。狂烈的海风卷起暴动的海浪,撞在岸边,溅起一片碎白。
坐在位于航运中心23楼的办公室,李庚注视着引航监控系统,时刻关注着船舶的进出港动态。
“当前能见度太低,当班引航员暂时休息。”头发花白、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身为连云港引航站引航科科长,李庚讲话的语气严肃而认真。
中国规定,对外籍船舶进出实施强制引航。当国外船只进出连云港港时,必须由熟悉航道走向和港池水深的引航员上船“指挥”,引航员利用外轮上的软梯登船后,在船长的配合下,协助船只安全靠离码头。
“在外轮进港的时候,第一个见到的中国人就是我们引航员,离开的时候,最后见到的也是引航员,所以我们也被称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说起从事的这份职业,李庚微笑的脸庞上流露出些许自豪。
乘风破浪的生涯,从少年李庚在填报高考志愿,落笔提前录取类学校时就注定了。
老家徐州丰县,出身农家的李庚,在高考前填报了集美航海学院海洋船舶驾驶专业。这所学校在哪里?毕业后干什么?当年他仅略有耳闻,似有憧憬,但更多的是懵懂。
“把钱缝在袜子里,背着大包、拖着化纤袋,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了厦门,还是无座。到学校的时候,行李袋都坏了。”回忆当年第一次出远门上大学时的囧事,李庚哈哈大笑。
“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工作。刚工作两三个月,就看到连云港市政府人才引进的公告。”他说,当时就心动了,一是因为连云港与徐州地缘相近,心里有归属感;二是考虑到连云港是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我还有个老师,是连云港南城人,去他家里玩过。总之,就报名了。”
就这样,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繁琐手续办了一年多,李庚调到原连云港港务局引航站。“进来才知道,我是当时7年时间里,连云港引航站引进的第一名引航员。”
“引航员很少,全国才2500多人,高级引航员就更少了,跟大熊猫一样珍贵。”他说。
三高职业 风浪中的惊险刺激都是日常
命运,将李庚与引航员这份职业捆绑了一生。
“引航员是名副其实的三高职业,高技术、高工作强度、高风险。”李庚竖起三根手指,“引航员的危险性仅次于矿工和飞机试飞员。”他说。这不是玩笑话,引航员需要先坐小船靠近大船,再通过软梯登船。有时,从拖船到软梯、再到室外楼梯,高度加起来可能超过10层楼,再加上两艘船同时在移动,稍有不慎就会脱手落水。
眼见为实。李庚带我们去码头感受了一番。乘坐港口轮驳公司的引航艇出发,在港池内才开行10来分钟,大家就直呼“受不了”。风大浪大,小艇颠簸得厉害,只能靠紧抓艇上的扶手才能站稳。头晕目眩中,我们看到了一艘外轮。
透过朦胧的雾气,目测这艘船的甲板距离小艇有4层楼那么高。引航员只能靠船边一条晃晃悠悠的小软梯爬上去,想想都觉得可怕。
“遇到恶劣天气时,船与小艇或拖轮间,会因海浪有很高的落差,给攀爬软梯带来很大困难,引航员必须要眼疾手快,动作灵敏,抓住软梯的那一刹那,不允许你有半点犹豫。”李庚说,有时候执行任务较远,坐小艇都要一两个小时,每次执行引航任务都要承受来自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压力。
事实上,几乎每年都有引航员登离船时因软梯断裂或失手坠入大海无法生还的事故。
再难,攀爬也只是第一步。在引航的过程中,李庚也曾多次遭遇船舶主机突然发生故障、失去控制等特殊情况。幸好,他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每次都能沉着冷静地采取紧急有效措施,避免了恶性事故的发生。
“每个引航员都经历过惊心动魄的瞬间,都说引航员要有外交家的风范、探险家的勇气、运动员的体魄以及科学家的大脑,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李庚说,通常从大学毕业生到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引航员,至少需要十多年的磨砺。
初心不变 让世界与我们畅行无阻
细看引航员的制服,肩膀上有四条黄色的杠,代表着专业、技能、知识、责任,干好这份职业,这四条缺一不可。
随着港口快速发展,船舶数量越来越多,船舶吨位也越来越大。大型船舶造价动辄上亿,轻微的磕碰就会损失重大。如果是大型油轮,一旦发生碰撞,后果也不堪设想,引航员的责任可想而知的重大。“所以我们这个工作,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也不允许有丝毫的失误,来不得一点虚假。”李庚说,这些年结合连云港各个港口的实际,他也大胆尝试,总结了一套操作方法,传授给科里的同事。
例如,赣榆港5万吨级泊位如何安全停靠18万吨级的船舶?“操纵相当困难,只有在这个泊位前沿的水域掉头出港,以增加到航道的距离供船舶加速,才能减小水流的影响。”李庚比划着说。
第一次引航40万吨级船舶,如何克服连云港区潮差大、航道潮流多变、小渔船占用航道捕鱼作业、小型船舶无序航行等通航环境复杂等问题?大雾天低能见度情况下,如何引领重载开普型船近港靠泊……
李庚一次次迎难而上,刷新了一项项纪录,为进一步发掘港口潜力、提升港口效能贡献了引航力量,并填补了多项船舶引航空白。
跟着月亮走,围着潮汐转。引航员的工作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只要有任务,就要出发。
这些年,经历过疫情专班的考验,承受过失去并肩作战同事的痛苦,李庚带领引航科34名引航员,脚踏涌浪,在引航梯“攀岩”,在雾中守候,在风中靠泊……引领一艘艘巨轮穿梭于连云港港的航道之上。
“虽然危险,虽然很累,但每当我们代表国家行使主权,执行完任务后,那种自豪感和荣誉感让你觉得,所做的一切都很值得。”他说,“我们把世界引向中国,把中国引向世界。”
(王文 常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