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剪出精彩,传承传统文化。海州街道南门社区有一位75岁社区志愿者舒家新教老人剪纸。带着好奇,记者找到舒家新,听他讲述剪纸的故事。
兴趣:两次成功的摸索
“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剪纸的?”
“这背后有两个小故事,我讲给你听。”舒家新说,1978年的一天,小姨子拿着一包喜糖来找他,说她海州西大岭朋友的哥哥即将结婚,找人剪“囍”字,实在找不到会剪的,小姨子说,我大姐夫会剪,于是就把喜糖拿来了。“我很难为情,我不会,也没有见别人剪过。小姨子认为我会画画,就坚持让我想办法。”
舒家新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候,就特别喜欢画画,于是他从中学时学过的平面几何角度分析,感到双喜是轴对称图形,先写了字,然后折叠,再折叠,慢慢剪下来,一次竟然成功了。
几个月后的一天,小舅子找他剪喜花,可他要的是带花边的,舒家新根据之前的方法,分析外围是中心对称的图形,用正方形红纸,折叠两次,画上双喜与花边,先剪外围花边,再剪中间的“囍”,又一次成功了。
兴趣来了,舒家新又画了其他图案,变换着形状,剪出了六种喜花。
学习:不断寻找与打听
舒家新想继续了解剪纸,他听说海州庙会上卖过喜花,就去找。听人说农村有一位大娘剪喜花卖,他就去买……东海、灌云、赣榆,他到处寻找,朋友出差去南京、扬州,他请朋友帮忙买剪纸作品。他拿到手就不断地琢磨与学习,设计出自己的喜花。
2011年,舒家新退休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多了。有一天,他看到杂志上介绍“套色剪纸”,很想学,一打听,知道连云港市老年大学有剪纸班,而且代课的杨老师是专业科班出身,便立即报班学习剪纸。他在剪纸班认真学习一个月后,老师布置一份关于重阳节主题的剪纸作业,他打破常规,没有剪菊花、松树、万年青等,而是根据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诗词意境来自己创作,自己画自己剪,作品出来把杨老师惊住了,开玩说:“舒家新呀,你这个水平,还来跟我学什么剪纸呀,收拾收拾走吧。”
舒家新不仅会剪,还善于装饰,提高剪纸作品的颜值。有一次,老年大学剪纸班要搞作品展览,杨老师找舒家新来帮忙,舒家新看了,觉得30多张剪纸作品,其中包括12张荷花、8张梅花,如果只是简单悬挂不好看,会画画的他对老师建议说:“不如这样,把这些剪纸作品全部像国画那样装裱起来,右上角题字,左下角作者落款盖章。”根据他的建议,“湖中妖艳”“醉倒湖边”“芙蓉出水”……不一样的主题将作品区别开来,让班级作品展得到质的提升,受到多人夸赞。
教学:带着社区老人剪纸
“我本是老海州人,从部队回来后,我就总想回报生我养我的地方。”舒家新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现在南门社区党委书记陈洪军,社区活动室给了场地,社区里对剪纸感兴趣的老人过来了,他认真地教大家剪纸的基本功和技巧。
“剪纸的表现是托物寄情,借用一些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舒家新教大家剪各种花样,并鼓励大家动脑筋思考一些元素进行创作,“学员们虽然都是退休老人,但都很有兴趣,学起来特别认真,剪好后很有成就感,脸上总是露出开心的笑容。”舒家新说。
舒家新是我市剪纸协会会员,美术家协会会员,他通过坚持教学,让社区老人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剪纸艺术魅力,在动手完成剪纸过程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传承和发扬了非遗文化。(吕兰芳 郑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