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跃文,河北滦南县人,1932年12月出生,1947年10月入伍,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5月入党,荣立三等功。后在原重庆第七军医大学学习,毕业后在149医院工作,1983年离休。
91岁的戚跃文身体硬朗,说起当年的经历,条理清晰。当笔者问起他当年的部队番号时,他骄傲地说:“20兵团67军,中央直属部队。”
部队打到哪里
卫生员就跟到哪里
戚跃文是河北滦南县人,15岁就入伍,成为当时20兵团67军的一名卫生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戚跃文1951年入朝参战,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603团,在步兵炮连当卫生员。
“部队仗打到哪里,卫生员队伍就跟到哪里。卫生员也是战士,平时的工作是打扫卫生、做好防疫,打仗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抢救伤员。”戚跃文说。
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每个卫生员只有一个急救包,里面是绷带和棉垫,也没有什么药。有时候一天伤亡很多,随时都会有人牺牲。但戚跃文没有丝毫畏惧,他说当时自己的脑子里只有向前没有退后。
九死一生
所在连队只剩下他一人
一次战斗中,营参谋长带着作战参谋、报务员、通讯员和戚跃文组成了作战指挥小组。傍晚时分,部队用炮弹轰炸敌人的山头,刹那间敌人的阵地变成了一片火海,部队就顺着战壕往里冲。
“我们5个人也跟着部队向前冲,冲到山头后没有听见枪声,也没有听见炮声,我们才反应过来,原来跑到山头后面去了。山头后面是敌军的防空洞,我们就躲在里面隐蔽起来。”戚跃文说。
第二天一早,5个人观察地形后发现这个山头光秃秃的,没有树也没有草,就抓紧时间往回爬。
“那会天刚蒙蒙亮,守山头的战士不知道是自己人,就扔了一个手榴弹,我们只好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但是返回来以后也没有隐蔽的地方,我们就挖洞坑,刚好容下一个人趴在里面,耳边就是敌我双方交战的枪炮声。报务员尝试和团里联系,嗓子喊哑了都没有联系上。”
直到第二天早上七八点,部队(也是一个营的指挥所)才过来接他们回去。
“撤回来2个小时以后,敌人就把那边的坑道炸了,留在那边继续作战的12个战友全部牺牲了。”戚跃文边说边抹眼泪。
在后来的一次战斗中,戚跃文所在连队除他以外全部都牺牲了,与部队也失去了联系。“所在连队只有我回来了,非常悲痛,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尽快找到大部队。”他背着炸药包,顶空袭,踩弹坑,披荆斩棘,最终与部队成功会合。
战场上搭建手术室
火线抢救伤员
在朝鲜战场时,条件非常艰苦,每个人背着3斤粮食,一天只能吃2两。白天伏守,晚上行军,到了地方还要挖野菜。
“记得有一个司务长到指定地点去背粮食和面粉,结果他走错了地方,3天才找到部队,米面一点都没动,令大家非常感动。”
在战场上,戚跃文和战友们一起搬运石块、砍伐树木,修建手术室、治疗室,搭建输液架等医疗器械和设备。他多次冒着密集的炮火奋勇抢救伤员,与伤员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临时搭建的手术室要想方设法作掩护,可能过几天就会被敌军炸掉。那时医疗条件简陋,药品也不全,要是以现在的条件,很多战友都不会牺牲。”
1951年11月,在朝鲜九二炮连阻击战中,戚跃文因抢救伤员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1952年5月获颁抗美援朝纪念章。
1954年,戚跃文回到祖国,跟随原部队在山东驻守。1961年,他进入原重庆第七军医大学学习,毕业后在149医院工作,直至离休。(庄婷婷 孙雯 生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