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淑卿,1931年9月出生,山东威海人。1948年11月入伍,1983年12月离休,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3次。
电影《长津湖战役》再现了抗美援朝中惊天动地、艰苦卓绝的长津湖战役,而孙淑卿正是亲历者。
“战争考验了我,也锻炼了我。在朝鲜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是对我的一生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因为表现突出,抗美援朝期间,我3次荣立三等功。”提起那段峥嵘岁月,92岁的孙淑卿记忆深刻。
奉命紧急入朝 昼伏夜出徒步行军
1948年11月,年仅17岁的孙淑卿参军,成为一名卫生员。随后,编入华东野战军26军,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驻扎在上海。因表现突出,她入伍不到一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10月底的一天,部队奉命开拔到丹东,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26军,孙淑卿成为26军野战医院的一员。由于当时走得急,孙淑卿和战友们还穿着单衣单裤。“当时要求把一切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物件全部除掉,摘掉‘八一’帽徽和胸章,换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每人还领到两块各五尺长的白布,用于披在身上做伪装,发了棉衣棉裤。”孙淑卿回忆道。
1950年11月7号,26军开始入朝。由于鸭绿江大桥白天有美军飞机轰炸,孙淑卿和战友们只能半夜过鸭绿江。
“我们徒步行军,过江没有多久就进入山区。当时特别冷,大家只穿着普通的棉衣棉裤,里面只有一件秋衣,连秋裤都没有,被冻得手脚发僵、脸颊麻木,但是没有一个人退却。由于白天有美机轰炸,部队只能昼伏夜行。朝鲜山高树多,山区基本上没有道路,常常有人摔倒摔伤,甚至有人掉下悬崖。”孙淑卿告诉记者。
长津湖战役 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
当时医疗条件较差,很多伤员因为染上破伤风牺牲。由于气候极其寒冷,很多战士们只穿着单薄的棉衣,甚至没有棉衣,因而被冻伤、冻亡的很多。“26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活下来的人大多都被截肢了,那些因染上破伤风而牺牲的战士,临死前承受着巨大的疼痛,是平常人难以想象的。”说起当时的情形,孙淑卿哽咽起来。
在最紧张的时期,一个护士要管20多个伤员,生理盐水、绷带、纱布、棉球都极其缺乏,有的材料都要再次回收利用。孙淑卿和战友们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洗纱布绷带,冬天要凿冰拉回来,在锅里烧成水。
长津湖战役中伤员较多,为了及时抢救,孙淑卿和战友们要到前线救治伤员、转运伤员,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报名,没有一个人退缩。孙淑卿在转移伤员抢救伤员过程中,因为美军轰炸,往往是头发眉毛都被烧焦,衣服着火、双手烧伤,直到现在胸口还有一块烧伤留下的疤痕。
把伤员当成亲人 倾尽全力救治
孙淑卿和她的战友们把每一个伤员都当成亲人,把伤员冻伤的脚放在胸口取暖,帮助伤员大小便是习以为常的事。有个小战士下巴被弹片削伤了,吃饭张不开嘴,孙淑卿就把饭嚼烂,一点一点地喂他,喝水时就找片树叶一点一点地往嘴里送。
“我们所有人一心想着让伤员少受点罪,只要能减轻他们的痛苦,都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战场上没有男女之别,只有战友情深。”
在朝鲜时,吃土豆是家常便饭,更多的是高粱米。孙淑卿和战友们也时常因为粮食缺乏而发愁,饿肚子是经常发生的。尽管这样,她们没有让一个伤员少吃一顿饭,少喝一口水。
“有一次,一个护士在朝鲜老百姓家的废墟里找到几个‘冻土豆’,大家兴奋不已,哪知道等到化冻以后,竟是驴屎蛋子,搞得大家捧腹大笑。”
在朝鲜时有一项纪律,不许与家人有通信来往,收到的信件都是国内学生和各界人士寄来的慰问信。大家收到信后相互传看,士气大受鼓舞。
“那时候条件虽然差,但是大家的革命乐观主义情绪很高涨,医院经常搞些晚会,大家载歌载舞,谈笑说唱。当时我是党小组长,每个星期一次的党小组活动雷打不动。”
1951年年底,按照上级指示,孙淑卿所在的野战医院回国。随后,她跟随部队辗转山东多地。1969年,她被调入位于连云港市的149医院,先后担任政治处干事、政治副教导员、政治教导员,直至离休。(庄婷婷 孙 雯 生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