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时代新风︱不服输 能坚持 肯努力 港城“鹅腿阿姨”成为“顶流”背后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3月末,北京海淀区西北部,温泉镇。

早上6点,“鹅腿阿姨”陈秀凤已经忙活起来。冲洗鹅腿、改刀、切配……

窗外,春风拂面,早樱盛开。陈秀凤和丈夫梁德才无暇欣赏春日美景,一天的忙碌才刚刚开始。

去年年底,“鹅腿阿姨”火爆出圈,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学子纷纷争抢烤鹅腿。一时间,“泼天的流量”让陈秀凤有点招架不住。

今年3月8日,“鹅腿阿姨”登上了北大“2024青年创投女性发展论坛”。“鹅腿阿姨”持久为生活努力的模样,成为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缩影。

“我已经注册‘鹅腿阿姨’商标。接下来,想好好把品牌做大做强,希望能做成‘老干妈’那样的品牌。”3月中旬,陈秀凤新选址的烤鹅腿店重新开张,只做线上订单。54岁的她,依然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力。

北漂25年 她是持久努力的“鹅腿阿姨”

一只普通的烤鹅腿,缘何让清北学子垂涎三尺?“鹅腿阿姨”成为“顶流”背后的秘诀是什么?

3月下旬,随着笔者前往北京“探店”,这些疑问有了答案。

2000年到北京打拼,在北大校园里卖过水果、门口摆摊卖过烧烤……陈秀凤说,北大是自己创业的起点。

2016年,发现自己烧烤摊上的烤鹅腿特别受欢迎,陈秀凤干脆专门做起烤鹅腿。她把自己的微信名也改为“鹅腿阿姨”,方便学生联系。

陈秀凤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两个儿子都还没有安家立业,生活压力还很大,我们到现在还在租房住。”为了两个儿子,陈秀凤持久地为生活打拼。

一只烤鹅腿从清洗处理到烤制好送到学生手中,要经历漫长的14个小时。一天24小时,除了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陈秀凤几乎每天18个小时连轴转。

清晨6点,供销商送来了新鲜的鹅腿。陈秀凤和丈夫梁德才开始一一清洗、改刀、腌制。

不知不觉就忙到了中午。“午饭都是凑合着吃。”陈秀凤老家在赣榆城头镇,“吃点家乡带来的煎饼卷虾皮,能省点时间省一点。”

一旁的桌子上,是赣榆城头镇党委刚从老家送来的煎饼、虾皮、大米等家乡特产。

陈秀凤和梁德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品质和信誉第一。”为了这句承诺,8年来,陈秀凤凡事亲力亲为,烤鹅腿品质一直“杠杠的”。

美味的烤鹅腿背后,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累不累?枯燥吗?”面对笔者的提问,陈秀凤只是微微一笑,“孩子们喜欢吃,就有动力。”

短暂的午休过后,陈秀凤和梁德才就开始为鹅腿串串,然后送进蒸箱蒸熟,晚上6点左右开始烤制。

去年11月底全网爆火后,陈秀凤把在杭州工作的大儿子梁雨叫来了北京。

微信群太多,陈秀凤“手速”跟不上,干脆把线上订单都交给大儿子打理。北大30多个鹅腿群,清华10多个,人大20来个……最近这段时间鹅腿群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梁雨的手机从早到晚响个不停,特别是下午时分,要订鹅腿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几分钟不看手机,就涌进来上千条未读消息,时不时还有电话打进来。

“海淀区高校特别多,我们现在只为高校送鹅腿,社会订单都顾不上。”梁雨说,每天下午5点开始在群里发布鹅腿订单,2分钟几百只鹅腿就被一抢而空,“现在方便了很多,我们上了‘快团团’,订鹅腿要拼手速。”

每晚烤鹅腿时,梁雨才会出现在店里,帮着把烤好的鹅腿装进保温袋。“让我坐在那大半天处理鹅腿,待不住。”梁雨说,“我爸妈很能吃苦,也很能坚持,这点我真的做不到。”

真诚相待 她和高校学子建立起信任架构

每晚6点,陈秀凤站在烤架旁,开始为一只只鹅腿翻面,刷上花生油、蜂蜜、秘制酱汁……

“我们家用的调料都是自己买来原料现磨的。”“鹅腿阿姨”负责烤制,“鹅腿叔叔”负责磨料、打下手。

一炉能烤出四五十只鹅腿,需要十来分钟。从下午6点到晚上8点半,陈秀凤一刻也不得闲。

天渐渐热了,戴着口罩、帽子的陈秀凤,不一会就闷出一头汗,但为了烤鹅腿的卫生,她一直坚持着。

“烤鹅腿的火候很重要,还有调料的配比。”每烤完四五轮,陈秀凤就要添上新的炭火,接着烤起来。

在此期间,订单消息、电话不断涌进来。笔者采访当天晚上8点10分,清华大学毕业留校做科研的张老师,开车来取提前预订好的200只烤鹅腿。

“我上学的时候就喜欢吃这烤鹅腿,这次是为小区邻居‘代购’,不收一分钱跑腿费。”张老师笑着说,“大家之所以这么喜爱吃烤鹅腿,我觉得并不是因为‘鹅腿阿姨’火了,而是因为口感和品质。清华大学周边五道口的美食可多了,但这么好吃又健康的烤鹅腿可是独一家。”

晚上8点半左右,陈秀凤骑着电动车,载着满满一大箱烤鹅腿,向着海淀区高校出发。每天晚上去的高校都不一样,“今晚送北大。”

晚上9点10分,北大西南门已经排起了领鹅腿的长队。

“阿姨,为了吃烤鹅腿,我一路从清华追到了北大!”

“阿姨,我是从朝阳坐地铁来抢烤鹅腿的……”

“今天比较幸运在群里抢到了烤鹅腿,和室友一人一只。同学们都很想吃,但比较难抢。”北大物理系在校生小夏说。

“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下雪,‘鹅腿阿姨’都准时在9点20分之前把热乎乎的烤鹅腿送到学校门口,对这个行业特别有敬畏之心,特别有使命感。”海淀区送水小哥石先生说,“希望阿姨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春夏秋季节天气还算不错。冬日的北京,气温最低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陈秀凤在学校门口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手都冻皲裂了。

每天晚上10点半多,陈秀凤用绳子扣好空掉的保温箱,戴上头盔,骑车淹没在茫茫的夜色中。

“大一的时候就吃过烤鹅腿,味道很好。但我认为‘鹅腿阿姨’最宝贵的地方不仅仅在于鹅腿烤得好吃,而是她身上一些独有的品质。”蒋晓棠来自赣榆区,是北大20级学生,“她非常真诚,和我们大学生之间建立感情架构和信任关系,这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尤为可贵。”

“每一步都很不容易。”北漂25年,其中的艰辛只有陈秀凤夫妇俩知道,“大学生能够这么信任我,我挺感动的。”

下雨的时候,大学生们会送来雨伞和雨衣。有一次,陈秀凤腿摔伤进了医院,学生们主动要去医院看望她,都被她婉拒了。

“一位北大的毕业生,4月份就要去美国和女朋友在一起了,走之前特别订了100只烤鹅腿放在冰箱,想吃的时候就拿出来自己加热下。”对于陈秀凤来说,学生们都爱吃自己做的烤鹅腿,内心就满足了。

打造品牌 她是千万普通创业者的缩影

凡事用心皆有所成。今年3月8日,陈秀凤作为唯一一位特邀嘉宾,登上了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的“2024青年创投女性发展论坛”,讲述平凡人创业的励志故事。

她寄语同学们:“人生之路很漫长,不是一步就能迈过去的。年轻的你们充满了生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鹅腿阿姨’是千千万万普通创业者的缩影,特别具有代表性,这也是我们邀请她的原因,更能体现北大‘兼容并包’的价值观。”北大创新学社副会长崔铮说,“‘鹅腿阿姨’坚持了很多年,可能少一年,就没有‘鹅腿阿姨’这个品牌。持久地为一件事情而努力,这本身也是一种创业者精神。”

3月中旬,陈秀凤注册了自己的品牌——“鹅腿阿姨”。“高校群体需求量很大,但是每一只鹅腿都是我亲手烤的,每天最多只能烤四五百只,能力有限。”成为“顶流”后的陈秀凤一直在冷静地思考,“我想找咱们连云港的企业投资建厂,扩大生产规模,做好‘鹅腿阿姨’品牌。”

对于母亲的这一决定,大儿子梁雨也很支持。“爸妈年龄渐渐大了,太辛苦了。我想让父母请小工帮着干点活,他们都不干。如果能够通过建厂规模化生产的话,他们还能歇歇。”梁雨说,“当然,品质和口感还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梁雨的提议下,陈秀凤请了保洁钟点工,每天晚上8点半到店打扫卫生,减少夫妻俩的负担。“之前卫生一直是我做,每天都要忙到夜里12点多。”梁德才说。

现在大儿子来北京了,陈秀凤还有个心愿,希望儿子能够找个踏实肯干的儿媳妇,“最好有点学历,能够一起把‘鹅腿阿姨’品牌打造好。”

“我们在北京挺好的。家乡的孩子们有机会也多来北京看一看、走一走,感受下首都的历史底蕴和名校的文化氛围。”陈秀凤说,每年寒暑假都能回老家过一段时间,“落叶归根,到了干不动的那一天,还是要回老家的。希望家乡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好。”(杨锐冰 李家霖 张南宁)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4月3日 11: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