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时代新风︱岁月轮转 港城与“雷锋车”同行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从简单朴实的3根扁担到绿色环保的电动便民服务车,“雷锋车”组61年栉风沐雨、初心不变。

61年间,“雷锋车”组累计免费运送旅客34万人次,义务运送行包38万余件,行程24万公里,涌现出6代500多位“雷锋车”手、4位全国人大代表、1位全国党代表。

2012年,“雷锋车”组被中宣部选树为全国重大典型,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各地见贤思齐,纷纷掀起深入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热潮。

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抚顺、南宁等全国近80个城市都有“雷锋车”在运行,共计有5万多辆。浪潮之下,“雷锋车”的身影穿梭在祖国大街小巷。人人都争做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雷锋车”的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一路走来,砥砺前行的“雷锋车”组荣誉不断,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首批学雷锋先进集体等荣誉300余项。

“雷锋车”组的故事,是学习雷锋精神在港城大地的生动写照,一直为港城的发展变迁提供着精神指引。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岁月轮转 港城与“雷锋车”同行

初心启航   诞生于学雷锋大潮中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全国上下掀起学雷锋热潮。

“学雷锋,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新浦汽车总站迅速响应,展开了“怎样学雷锋”的大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把学习雷锋精神体现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当中。

“要不,我们义务帮旅客搬运行李吧!”人群中听到一声提议。

大家纷纷表示认同。就这样,新浦汽车总站的女职工们勇作表率、说干就干,长途服务组的余友云、姚淑英、朱正英、郭兰凤等几名女职工找来3根扁担、几根绳索,在火车站义务为旅客挑运行李。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余友云回忆道,60多年前,新浦汽车总站距离连云港火车站有500多米的距离。两站之间没有公交车可换乘,旅客出了火车站,只能自己拖着行李去汽车站转车。

这一路,有年迈蹒跚的老人、有带着孩子的妇女、有身体病残的异乡人……拖着大包小裹,步履艰辛。这些不容易,余友云她们都看在眼里。

“刚开始就是帮忙肩背、手提,要么就是扁担挑,也帮助了不少旅客,看着他们能顺利上车,我们也很有成就感。”为了讲好普通话,她们跟着广播一字一句地纠正发音;为了增强与旅客的亲近感,还去学习了哑语和周边地区的方言。

长途服务组女职工的默默奉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好评,总站党支部表示大力支持,专门为她们添置了一辆平板车,这便是第一辆“雷锋车”。利用工余时间拉着平板车服务旅客的姑娘们,也便成为第一代“雷锋车”手。

在大家的印象中,姚淑英的身上总是带着两件东西:一件是喝水用的小水壶,另一件是被姐妹们称为“百宝囊”的小书包,她总能像变魔术似地掏出旅客急需的东西。郭兰凤则能说会唱,当年她经常利用发车间歇为旅客唱歌跳舞活跃气氛,给旅客和班组姐妹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都叫她“小郭兰英”。

1975年的一个晚上,八九岁的刁洪海孤苦无依,到连云港找妈妈,却没钱买票,大晚上待在候车厅长椅上。“雷锋车”手李保英得知后把他带回了家,给孩子洗了澡,又做了可口的饭菜,还连夜做了一身新衣服。穿上新衣服,小洪海一头扎在李保英怀里,哭着喊了声:“大姨,我要是找不到妈妈,你就做我的妈妈吧!”李保英心酸不已,“找到亲妈,我也做你的妈妈!”

后来,李保英一直和刁洪海保持联系,退休后也一直关爱社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她说:“虽然我从岗位上退休了,但学雷锋的思想不能退休,共产党员的责任不能退休,我要永远做雷锋那样的人。”

第一代“雷锋车”手的故事,口口相传,她们的精神也一直指引着后面的每一代“雷锋车”手,历久弥新。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岁月轮转 港城与“雷锋车”同行

荣耀之路   选树为全国重大典型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席卷大地,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南来北往的旅客日益增多。为了更好地服务旅客,“雷锋车”由平板车变成了三轮车。

当时旅馆还不多,旅客住宿难,汽车站就利用候车大厅办起临时旅馆,“白天是车站,夜晚是旅馆。”除夕夜,“雷锋车”手们送来热气腾腾的饺子,帮旅客打开水,在车站里唱起歌、跳起舞,为滞留车站的旅客带来了不一样的年三十。

旅客们都说:“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就像家一样温暖,跟在家过年一样热闹!”

每当这个时候,总能在车站看到徐梅的身影。她是第二代“雷锋车”手、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将学雷锋精神贯穿到每一件小事之中,平时为提高服务本领,她把剪过的废票收集起来,回家后让家人和邻居排队当旅客,反复练习剪票、喊话,是总站内的“业务尖兵”。

1984年,连云港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港城的经济贸易不断发展,来连云港的人越来越多了。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大潮涌来,却给“雷锋车”带来了不少的争议。个体运输户认为“雷锋车”抢了生意,不仅砸车子,还在旅客旁边起哄:“现在说不要钱,到地头就朝你要钱了!”旅客听说后,纷纷摆手摇头,“雷锋车”手们犯了难。

车站党支部掀起第二次大讨论:发展市场经济还要不要拉“雷锋车”?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为人民服务永远不过时,学雷锋做好事永远没有错,人间真情永远暖人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雷锋车”组的影响不断扩大,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各级党组织关心关爱“雷锋车”组的成长,一些部门单位主动送来电瓶车,鼓励支持“雷锋车”手们立足本职岗位,更好地为旅客服务。

“雷锋车”手陈叶俊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1年5月,来自澳门的公务员谭文豹来考察项目,返程时丢了钱包无法回家。陈叶俊为他买了总站至上海机场的车票,并送上点心、热水。谭文豹感动地说:“你们人真好!我要让家人、朋友们都知道连云港有辆‘雷锋车’!”

通过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连云港有“雷锋车”,“雷锋车”慢慢成为港城的一个标志。

时光如流,真情不负。2012年,新浦汽车总站收到了一个无比令人振奋的消息,“雷锋车”组被中宣部选树为全国重大典型。交通运输部发文,让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向连云港“雷锋车”组学习。中共江苏省委发文,号召开展向连云港市“雷锋车”组学习活动。

一夜之间,连云港“雷锋车”组的名号响彻祖国大地。

在这个时候,“雷锋车”也从电动车变成了电动便民服务车。

同年,7月12日,“雷锋车”组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随后赴武汉、合肥等地作全国巡回报告。

第五代“雷锋车”手权太琦就是报告团的一员。如今的她,有着多重身份,奥运火炬手、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二十大代表……但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18岁进入“雷锋车”组后听到、看到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有的旅客出站以后,手里会拿着一张小纸条,小纸条上这样写着:出站后你会看到‘雷锋车’,你跟她们走,就能转到你回家的客车了。看到这个小纸条,我心里面一阵暖流涌动,觉得我们‘雷锋车’付出了这么多年,现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只要时代需要,我们也一定不会让‘雷锋车’在我们手上慢下来、停下来。”

从一辆车,到一座城,再到走向全国,“雷锋车”组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雷锋车”组的带动下,我市交通运输行业先后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热心公益的先进典型,成为港城一面面独特亮丽的精神旗帜。

文明实践·时代新风︱岁月轮转 港城与“雷锋车”同行

薪火赓续   让爱心在车轮上传递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接力棒传到新一代的“雷锋车”手手里。

在最新改陈布展的“雷锋车”事迹陈列馆里,第六代“雷锋车”手、2023年全国人大代表于丽婕正在向前来参观的青少年讲述“雷锋车”组“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初心故事。

“雷锋车”事迹陈列馆的前身,是1997年建成的新浦汽车总站荣誉室,经过不断发展变革,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教育、展示、传承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馆内陈列着130余件珍贵的实物展品、200余幅生动的照片以及诸多有价值的视频资料,带领参观者穿越时空,重温那段充满热情和奉献精神的岁月。

自1997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发出向“雷锋车”组学习号召后,全市掀起了长达27年的“与雷锋车同行”学习实践热潮,围绕“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大爱港城”主题,不断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激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做雷锋精神的弘扬者、传承者。

“雷锋车”组不仅在旅客困难的时候搭把手,还在传统节日把爱心送到旅客的心坎上,端午节为旅客包粽子、冬至为旅客送水饺、腊八节送腊八粥、春节送春联、元宵节送汤圆等,做一些平凡小事,让旅客感受“家”的温暖。

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拉好新时代的雷锋车”,总站党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大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把立足本职做精做细、围绕发展创新服务作为努力方向。

“过去旅客行李都是大布包、麻袋,出行非常不便,‘雷锋车’能够帮他们解决非常实际的困难。现在,新时代的‘雷锋车’正沿着雷锋精神的车辙,在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不断前进。”于丽婕说。

向“雷锋车”组学习的种子在港城落地生根,推动“与雷锋车同行”活动融入各个领域,引导成立“小推车”志愿服务队、清洁海岸义工团等200多个特色志愿服务组织,全市注册志愿者达158万人,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

如今的连云港,“雷锋车”号长途班线、“雷锋车”号旅游文明线、“雷锋车”号敬老文明线随处可见。

“雷锋车”精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群好人,满城春风”的城市名片不断擦亮。2021年3月2日,我市启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媒体弘扬新时代“雷锋车”事迹主题采访行活动,让“雷锋车”的故事从连云港走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春潮涌动,绿柳舒枝。“雷锋车”组的故事仍在港城大地奋力书写,港城与“雷锋车”同行的篇章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也将越来越精彩。( 刘蔚 彭小川)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4月3日 11: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