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会“吃”的写书人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人生的高度,是用生命的价值丈量出来的。

李登年先生今年77岁,住着普通的小楼,不高,不炫目,却用一本饮食文化的专著,砌出了人生高大的“黄金屋”。

人是有气象的。李登年有他的气象,推开他小院的小铁门,面前就是老旧的小楼,还有几棵苹果树、石榴树、桃树、几行小葱、几畦青菜、几只下蛋的鸡,俨然一副农家“种豆南山下”的生活图景。

可推开小楼的门,看到的、感受到的就大不一样了,里面很静,有种远离尘嚣的感觉。一楼住人,满眼都是书橱、书籍,满墙的字画;二楼是工作室,一张小书桌上放着几张稿纸、一副老花眼镜、一个茶杯,还有成堆的书籍报刊;三楼是大橱小柜,收藏着青铜器、高古瓷、青花粉彩、紫玉金砂、灶器炊具、锅碗瓢盆,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

在这貌不惊人的住宅里,李登年住了二十多年,用一头青丝换来了两鬓染霜、容颜渐老,换来了一本本餐饮专著———《中国宴席史略》《宴席上的中国文化史》《宴席里的中国》,还有将要出版的《食海一方》《食话海州》。

一个很会“吃”的写书人

一招鲜,吃遍天

人的气象就是胸襟、格局、追求、理想。有什么样的气象,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李登年的气象打小就有了,父母给了他姓名“李登年”,就是希望他年年登高,年年有新视野、新境界、新收获。

1962年,李登年17岁,以很不错的学习成绩,从墟沟中学毕业,考到了天津塘沽盐业专科学校。在“盐”的学校,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盐”的书、感悟了五味中的“咸”。他深有感触地说:“盐永远不会臭,也不会变甜,但生活中永远离不开咸。”他语文成绩好,写了一篇文章中间有句话“任何菜肴的‘五味俱全’,永远离不开盐的本味”,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成了班里的范文,也成了他人生的宣言书。

他踏上社会,第一站是连云港望海楼。一次重大的接待任务让他看到了烹饪的神奇魅力。市里调集手艺好的厨子来接待贵宾,市委招待所大厨子许维柱师傅拿白围裙裹着一把菜刀,到望海楼接受领导考验。中午,领导让许师傅炒个鸡蛋,他一听就明白,领导要考他,就嘟囔了句,“又在考我了。”炒鸡蛋最好做,也最难做。他炒出的鸡蛋油光滑亮,很有水平。领导一眼就选中了,指着许师傅说:就是你了。”

这事,对李登年触动很大,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菜都会做的厨师比比皆是,能做出一两道别人做不出的菜肴,这就是绝招,一招鲜,吃遍天!

李登年与盐、与菜肴结下了缘,并先后在云台宾馆、天然居、神州宾馆任职。他在天然居、神州宾馆做总经理,与大厨们一起研究菜肴,参与重要贵宾接待菜单的制定。

1984年,改革开放了,百业待兴。连云港接待任务更重了,档次、品位水涨船高,要求也更高了。连云港在“八中”办起了酒店职业教育班,李登年当老师,成了连云港餐饮职业教育第一人。他走访市内有名的大厨,取经讨教,晚上熬夜编写教材,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具体、详尽、系统的认识,对本地菜肴有了新的挖掘、提炼、提升、归纳,一番梳妆打扮,让“土菜”升了档次,成了抢眼的菜肴、美食。李登年的课讲得好,当时的国家旅游局人教司领导专门赶来听课,还把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材编制会议放在连云港召开,李登年参与了编写。

一个很会“吃”的写书人

一本书,一扇门

李登年发现手中的讲稿是座金矿,让他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价值。而在认识一位知名教授以后,他觉得茅塞顿开,有了鸟语花香的诗意生活。

在扬州的一次会议上,李登年和灌云人、扬州大学教授陶文台结识,他得到了陶文台的一本专著《中国烹饪史略》。陶教授是中国烹饪理论大家,出版了好多专著。李登年看了这本书,惊喜得“哦”地叫了一声,茅塞顿开,领悟到了人类文明始于饮食的进步。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宴席是人类跨入文明门槛后的产物,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征十分明显,而最能集中体现中国饮食文化民族特征的便是中国宴席。他说:“吃喝文章原来可以这样做啊!”

常有人说,写书是愚蠢人干的事。李登年写书吃了大苦,不会用电脑打字,他只能用钢笔在小稿纸上写,300多页,10多万字;他查阅大量古籍、报刊资料,把《辞海》《辞源》《四书五经》《二十五史》《十三经注疏》《周礼今译》等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查了一篇又一篇。

他的第一本书《中国古代筵席》,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一问世便被报刊报道、杂志转载,接二连三;业内同行邀请他去讲座、专业院校请他授课,应接不暇。尤其是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李登年与他的〈中国古代筵席〉》专题片,连美洲东方卫视也转播并撰文评价。更有甚者,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百岁老人袁晓园、中国烹饪界著名学者聂凤乔、新加坡饮食文化奇人周颖南、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主席霍震寰等社会名流或挥毫泼墨以祝贺,或著文吟咏而赞誉,号称“九千岁”的溥佐先生欣然为书题词。全国著名学者何满子先生,对该书高度评价:“古代典籍中有大量关于筵席的模式、礼制的记述,只有从事民俗研究的学者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下有所触及,尚未形成综合,系统性著作尚无人尝试。李登年先生这部《中国古代筵席》在这方面恐怕具有开创意义。”

这本书获得了成功,台湾两家出版社重新装帧出版;省里市里给予奖励,作者加薪晋级。当时,李登年春风满面,真有点飘飘然。这本书也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此后,他的餐饮专著一本接一本地出版。

一个很会“吃”的写书人

一辈子,一件事

随着时间变迁、年龄增长,李登年光荣退休,被外地聘用,继续发挥余热,一干又是八年。有一天,一个长途电话找到他,激动地说:“谢天谢地,终于把您老找到了,您让我找得好苦啊!”这个人是北京一个出版社的编辑,读过李登年的《中国古代筵席》后想尽办法找作者。他找到了李登年,希望与他合作,请他参与正在策划编辑的一套小史丛书。这位编辑很执着,又寄入选目录,又赠样书,还告诉李登年,入选者多为院校教授、知名学者,并由国家级知名出版社出版。为吸引他,还告诉他机会难得,不要轻易放过。编辑说:“著书立学非易事,编史撰典有几人?您老在有生之年,再为饮食文化出一部‘史’,为自己的人生画出一个完美的句号,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李登年得知该书是由中国出版业中比较权威的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还把该书定名为《中国宴席史略》,便答应了这个编辑。他也有自己的私心,一是当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筵席》不够完整,尚有不足,借这次修改完善可弥补遗憾;二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便痴迷古代餐饮器具的收藏,藏品多达数千件,深藏楼阁无人知晓。他精挑细选若干有价值、有代表性的藏品作为书的插图,使书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示。决心一下,他拼了老命,翻箱倒柜,把当年成书的资料找出来,参照原书,按出版社的新命题和格式,调整篇幅,增减内容,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总算脱稿了。

《中国宴席史略》出版了,书籍装帧精美,内容丰富新颖,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成了难得的珍藏品。

扬州大学马健鹰教授在一次饮食文化研讨会上讲:“《中国烹饪史略》是连云港人陶文台写的,《中国宴席史略》是连云港人李登年写的,两部大作均出自连云港,这是连云港餐饮人的骄傲。”

境界高的人,追求的高峰永远在前面。

近年,李登年参加了《江苏名菜大典》《中国淮扬菜志》《江苏旅游志》的编辑和连云港篇的起草工作。他写的《食海一方》,20多万字,是他对古海州、老板浦及连云港饮食文化进行的挖掘整理。还有三十多篇文章在全国专业杂志和省市报刊发表,汇编成了《食话海州》。值得一提的是,五粮液集团盯上了李登年的书,花巨资打造了关于“宴席文化与酒文化”的书《宴席里的中国》。

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了。李登年写了一本好书,做了别人不可能重复的事,托起了生命的高度,丈量出了人生的价值!(张文宝)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8月6日 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