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王雪峰 朱芸玫 实习生 张达
【连网】 升学,给新同学带来的,除了兴奋和期待外,还有面对新环境、新学习任务的忐忑不安。如何与孩子一起面对新学期升学带来的挑战,和孩子一同分享成长的喜悦?本期,我们就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升学衔接”对策,帮助孩子迈出人生这重要的一步。
★幼儿园
问题:哭闹不舍
“我家宝宝一看到我转身走,就会哇哇大哭!”可丽的妈妈这样告诉记者。
在走访中,遇到类似问题的家长很多,即使有了入园前的体验,但对不少宝宝来说,走进幼儿园仍然不习惯,离开和自己关系亲密的家长甚至让他们感到恐惧!
幼儿园老师面对这些新来的小家伙也是深感无奈:一些宝宝看到家长离去,便不顾一切地哇哇大哭,一开始只有少数的几个宝宝哭,接下来便会引起所有的宝宝伤心不已,跟着一起大哭起来。
对策:提前带孩子熟悉环境
孩子刚入园有三方面的不适应:
一是小朋友对家长过度依赖,导致情感上不适应;
二是小朋友长期自由散居,对集体生活难以适应,不懂得与他人分享、合作,不会约束自己;
三是小朋友在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方面不适应。
家长如何帮助小朋友迈好第一步呢?为了消除孩子对幼儿园因陌生而产生的恐惧感,民生苍梧幼儿园的夏春丽园长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孩子提前到幼儿园走走看看,向孩子介绍幼儿园里的趣事,熟悉老师和同伴,激发孩子的兴趣。同时,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提前要求孩子按时起床、进餐、休息,使孩子的生活作息有规律;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学会和别人分享。
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到老师组织的活动中,趁孩子高兴时离去。另外,家长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把孩子交给老师后马上离开,绝不能“一步三回头”。
★小 学
问题:纪律散漫
“小朋友的板凳上好像有钉子,总是坐不住,注意力很难集中。”
像这样调皮好动的小朋友并不少,第一天上课时总是嘻嘻哈哈,有的甚至被班主任点名批评。
“前面两三个月,基本上都是在管纪律。”一名小学老师说,纪律是新生让老师最为头痛的事情。师专一附小黄勇副校长罗列了小学新生常见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上随意走动;别人讲话时喜欢插嘴……而且,有些孩子特别喜欢说“老师抱抱”,有些还会突然提出“老师,我要吃冰棒”等要求,这些是从幼儿园生活中带来的典型习惯。
对策:在家模仿学校生活节奏
对小学新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作息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师生关系、学习要求4个方面,这会使部分小学生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因此,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应密切注意孩子这个时期的衔接教育。
首先,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家长要督促孩子早睡早起。否则,孩子早晨起不来,到校打瞌睡,被老师批评了,自信心自然会受影响。同时,家长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多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对那些好动的孩子来说,家长在家可以尝试和孩子久坐,并模仿学校老师的语言,与孩子进行对话,让孩子在家就适应学校的节奏。而且,家长一定要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一年级的孩子出现最多的问题是不能正确理解老师的话,表达还不够清楚,学校布置的任务也不能准确传达给家长。
★中 学
问题:生活和学习双重压力
走进中学,学生们需要面对陡然增加的学习压力。
“我好怕做不完作业啊。”
“听老妈说这个学校不少学生的成绩都很好,我觉得竞争压力好大!”
“功课一下子增加到了七八门,难度也增大了,我对未来缺少信心。”
这些问题是不少初一新生和高一新生的烦恼和担忧。
对策:培养独立生活和自觉学习的能力
对于住校的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应该相信孩子完全具备这个能力。即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稍弱一些,家长也应该逐渐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进入中学后,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加大。基于这些特点,新海实验中学苍梧校区赵大中校长建议家长:着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作业应让孩子独立完成,不要在孩子做功课时坐在旁边陪着。和初中相比,高中学的东西更深了,而且人际环境也比以前复杂。家长如果能帮孩子认识这些冲突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可以使孩子变得宽容,因此也能更好地调整与周围同学的关系。
在高中阶段,孩子的自觉学习能力显得很重要,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要引导孩子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还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职校生
问题:读职校感觉很无奈
与其他阶段升学相比,职校生的升学似乎伴随着些许无奈。“没办法,考不上高中,出去打工又没手艺。”一名刚陪小孩办完入学手续的家长说,虽然家里有些困难,但也要硬着头皮送小孩来学点手艺。
对策:树立信心最关键
唤起职校生的自信心,是职校新生衔接教育最为关键的因素。因为很多职校生都是中考或高考的失利者,他们普遍比较自卑,心灵比较脆弱,易受到打击。
对于这些自认为考试的“失败者”,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专家认为,鼓励对于职校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该多鼓励自己的孩子,经常告诉他“你能行,我对你有信心”。
同时,父母在沟通时,也应该营造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氛围,尤其不应该过多包办孩子的事情。遇到问题时,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想方法,自己去分析。家长可尝试用沟通的方式给出建议,而不是用命令的方式督导孩子。
除了树立信心,学校会尽快地让职校生完成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过渡。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职校生不仅要学好文化课,还必须掌握一项过硬的技能。这时,学校会引导学生接受这样的转变,除了多动脑之外,也需要多动手。
★大 学
学习篇
误区一:大学课程很轻松。不少大学新生在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的期待基本可以用四个词语来概括:自由、轻松、主动、深刻。
建 议:大学生活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愉快,有些课程可能很枯燥,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才能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愉悦。
误区二:大学文凭很好混。在许多人看来,经过了痛苦的高中,换来的大学生活应当是轻松的、自由的,很多高中老师出于安慰学生的目的也进行这种宣传,但高中的辛苦绝不是大学阶段放任自己的理由。事实上,当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时,大学学业的管理只会越来越严。虽然目前的高等教育还无法做到“宽进严出”,但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大学新生应做到:少虚度光阴,多干实事。
建 议:在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大学生更应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自己偏爱的知识,否则到头来还是误人误己。
误区三:照搬高中老办法。不少学生进大学后,还沿袭高中的学习方法,整天泡在书堆里面,猛做题,猛背理论。还有一些学生常抱怨大学老师课讲得很快,讲课内容还不够详尽。
建 议:其实,这是大学生们对大学教学方式认识不够,大学课堂里学的是“知识的精要”,大学老师的角色定位多在于“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大学阶段,一门课程一般是每周2-4节课,按一学期上课17、18周算,总共才34-72节课,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而大学教材多是几百页,老师讲得很快,这就要求同学们做好“课前预习、上课记笔记、课外多复习。”
另外,大学学习中,团队意识的强化,与人交往的能力等,都是大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培养的是综合性的全方位人才,而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所以,对于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锻炼都不可忽视。
生活篇
社团活动慎选择:
大学生活中,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学校除了团委、学生会之外,还会有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文学社、俱乐部之类的社团组织。开学初期,正值新一轮的社团火热招生,各类宣传海报扑面而来,往往容易使新生们眼花缭乱。有的新生刚进校时一口气报名参加了7个社团,不到半个月,各种社团活动就让他忙得不可开交。
建 议:大一新生应根据自己的爱好做出选择。盲目参加社团既耽误了时间,也得不到较好的锻炼。
在校大学生们还给学弟学妹们提出许多建议:电脑最好大二再买、教材用书可“代代相传”、生活费建议按月打、学会做自己的“理财师”。
心理篇
好心态三步走:
调整落差,尽快适应新环境。一些新生由于入学前将大学生活过分理想化,把大学生活想象得浪漫神秘、多姿多彩,而往往现实和理想有较大落差,大一新生若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接受现实中的校园环境,很容易走入误区。
设定目标,及时收心抓学习。高中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让学子们身心疲惫不堪,再加上一些老师、家长为了激励学生考上大学,老向孩子灌输“考上大学就轻松多了”之类的思想,使很多新生产生“进大学等于享受”的错误心理。面对这种误区,学子们必须清楚大学仍然有作业、有考试、有压力,只有尽早树立目标、继续奋斗才能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