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位晚报小记者细品百草香

未成年人阅读模式

记 者 徐芳 通讯员 董奕奕     

  【连网】 原来我们常见的蒲公英、芦苇、桂花都是可以治病的中药材。

  原来鲯鳅、翻车鱼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海洋生物也具有药用价值。

  原来常听人说的茯苓、当归、党参是长成这样的。

  发出这一句句感叹的,是来自新海实验中学东校区的80位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他们也是本报的资深小记者,尽管参加过晚报组织的很多活动,但当他们走进市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市中医药博物馆和药物制剂实训工厂,亲眼看到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中草药材标本和中西药制作加工工艺展示时,仍止不住赞叹。

  “我们只知道中药很苦,不好下咽但很管用,从没想过中药到底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妈妈告诉我,中药都是从动植物里提取的,对人身体很有好处,不过我一直不知道各种中药到底长什么样子。”

  在泛着幽幽药草香的中医药博物馆里,小记者们听着市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讲师的讲解,参观各类中草药动植物标本,看着保存完好的古代医药用具,小记者们或拿出笔记录,或拿出照相机拍照留存。

  这是连云港市第五届健康(节)惠民公益活动的又一项健康体验活动。继前期邀请部分市民代表参观医院后,这次的活动主角变成了正在读初中的孩子们,正如市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顾强所言:“作为国粹的中华医药需要高素质的后继者继承和发扬,更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支撑。孩子们是未来的希望,举办这样的活动一方面是向孩子们普及中华医药知识,激起他们对中医中药专业的兴趣;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孩子们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在紧张学习的同时,不忘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要知道,将来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健康的身体是第一保证。” 

  中医药博物馆里开眼界

  一个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博物馆究竟是什么样的?

  还没进门,嗅觉就被一股淡淡的药草香完全占领了,在淡黄色的灯光下,80位小记者步入了五光十色的中草药世界。

  这是我市乃至省内规模较大的中医药博物馆,由市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精心打造而成。校方将几千年的中华医药精髓浓缩在了2000平方米的空间内,各类腊叶标本、浸制标本、方剂标本、药材标本、省产中药材标本以及中药饮片、原药材、中成药、方剂等多个种类的近万个展品,几乎在小记者们踏入展厅的瞬间就牢牢吸引住了他们的目光。

  “这三位你们认识吗?”学校的专业讲师指着博物馆入口处浮雕墙上的三个人像问。

  “认识!”小记者们抢着回答,“孙思邈、华佗、李时珍。”

  “那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老师接着问。

  小记者们似乎都有准备,“古代的名医”、“古时候的医学家”、“《本草纲目》的作者”、“尝百草”、“神医”等词语不绝于耳,老师告诉他们,中华医药是我国的国粹,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发掘和总结出来的瑰宝,而这座博物馆将向他们展示中华医药的博大精深。

  接下来,小记者们在市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讲师的带领下参观中医药博物馆。在一个药材展示区,小记者们总算将葛根、紫草、麦冬、太子参、苦参这些平时耳熟能详的药材和名字对上了号,他们更惊讶地发现在他们的印象里只算普通花草植物的蒲公英、迎春花、桂花、野菊花、一串红、悬铃花、紫云英甚至是“看上去没什么用”的芦苇,竟然都具备不俗的药用价值,而至于唐冠螺、蜘蛛螺、嵌条扇贝、班凤螺等动物药材,小记者们更直言“听都没听说过”。

  不过小记者们最感兴趣的当属浸制标本展示区和具有药用价值的动物标本展示区,经过特殊处理浸泡在液体中的虎耳草、银杏、西红花、骆驼蓬、紫茉莉、轮叶沙参等药用植物,依然保留着自然生长时的挺拔形态和鲜亮色泽,栩栩如生,很多小记者都是第一次见到。一旁的展区里还有很多可以入药的大型深海鱼类、野生鸟类的珍贵标本,讲解老师告诉他们,这些标本都是真的,小记者们仔细看了看它们的名字,雌性环颈稚、斑头秋沙鸭、鲯鳅、蠵龟、双吻前口鰏鲼,不少人用手试着写,还真有点难度,即便是名字很好写的剑鱼、皱唇鲨、老鼠鲨、翻车鱼、梅花鲨、大灰鲨,也几乎没几个人听说过。 

  “赵太丞家”医馆里学配药

  宋代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小记者们并不陌生,而当他们发现这座博物馆里竟然有着按照画作原样复制出来的“赵太丞家”医馆实景,几乎人人都惊喜不已。

  “赵太丞家”是《清明上河图》反映出的北宋医馆的典型代表。赵太丞医术十分高明,精通男、妇、儿科,善于调制各种丸散膏丹,反映了宋代较为先进的医疗水平。“赵太丞家”医馆其实是药铺和诊室的组合,完全是中国古代传统医药服务的布局,有宽大的柜面、品种繁多却整齐划一的中药斗,单独的诊区,大夫在诊室问诊后开出药方,药工们就照方抓药,并在柜面上现场配制,最后按照每一次煎制的分量和配比分开包装。

  听着老师的讲解,不少小记者欣然动手尝试,柜面上放了茯苓、党参等几味中药,他们便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手工戥秤称量,然后试着包装,当起了小药工,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兴致盎然。

  “但愿世间人长寿,不惜架上药生尘”,这是“赵太丞家”医馆门前的一副对联,小记者们为赵太丞心怀百姓的医者仁心所感动,纷纷拿出纸笔,记下了这副有大胸襟、大意境的对联。

  随后,小记者们又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中药饮片、中药方药、真假中药鉴别、地方中成药展区,而在贵重珍稀药材陈列区,小记者们争相一睹犀角、虎骨、羚羊角、牛黄、麝香、鹿茸、冬虫夏草、藏红花、玳瑁、穿山甲等珍贵中药材实物的真容,要知道,部分药材因被国家严格管制,称得上是中医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药物制剂实训工厂里看制药

  博物馆里的中药材要么是动物,要么是植物,要么是矿石,要么是菌藻,跟平时吃的药形态完全不一样,中药讲究汤、丸、散、膏、丹等剂型,现代还有冲剂、片剂、注射剂、胶囊、口服液、水针等形态,那么药物尤其是中成药到底是怎么制成的呢?

  市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药物制剂实训工厂负责人潘增建老师,带着小记者们在药物制剂实训工厂的两层楼内参观中药生产制作工艺流程。一楼为单元实训操作车间,小记者们依次经过制水室、中药提取室、药液分离浓缩室、干燥室、粉碎室、混合室、制丸室、胶囊室、压片室、包衣室、包装室等车间,潘增建老师详细介绍了中药浓缩煎制、药物分离萃取、超微粉碎、药物配制压片、胶囊填装、药材干燥等工艺,小记者们听得津津有味。二楼则是固体制剂GMP综合实训车间,该车间按照2010版GMP标准建设,洁净度级别为D级,布局设计与国内制药企业生产车间相同,涵盖了药品生产的所有环节,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标准化的制药车间,可以生产西药片剂、针剂、口服液等,潘增建老师告诉小记者们,人们生病时吃的药就是在这样的车间里生产出来的。

  “我妈妈是个医生,她经常给我讲很多健康知识,我家里也有台式血压计、听诊器之类的简单医疗器械,但是我从不知道药品是怎么生产制造出来的,这回我终于明白了,这还真是个复杂的过程。尽管我以前也参加过健康夏令营,但是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医药方面的知识,还是第一次。”新海实验中学东校区七年级3班学生余蔚梓说。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3年11月18日 09: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