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盐碱地里稻花香的“追梦人”

文明创建阅读模式

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鼓励更多女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再建新功,市妇联和市科协联合开展优秀女科学家寻访活动,通过多元化的传播形式,深入探访杰出女科学家的科研一线,倾听她们的动人故事,传达她们的声音,展示她们的非凡魅力,激励更多女性投身科学研究。让我们共同感受科学的力量,见证港城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卓越追求和杰出成就。

刘艳:盐碱地里稻花香的“追梦人”

人物简介

刘艳,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员,2009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水稻室主任,从事于水稻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近30余项,近五年来育成的水稻新品种连粳15号、连粳16号、连粳17号、连粳18号、中种香糯等5个品种经营权转让费收益共1435万元。发表30余篇科技论文,其中在《J. Agric. Food Chem.》、《Microchemical Journal》、《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和《中国水稻科学》等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多篇。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美国密西西比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一年。2017-2018年,被列为连云港市“海燕计划”培养人选、连云港市第五期“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和江苏省第五期、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19年被评为连云港市最美科技工作者,2021年评为连云港市三八红旗手标兵,2023年评为连云港市优秀巾帼人物。2022年当选江苏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寒窗苦读农家女孩成为农学专家

刘艳:盐碱地里稻花香的“追梦人”

1982年6月,刘艳出生于山西省高平市的一个小村庄。村庄很小,小得连个像样的学校都没有,唯一的一间教室里坐满了一至五年级的孩子们,他们按照年级分开坐,老师给一年级孩子上完课,就让他们写作业,再给二年级孩子上课,以此类推……就这样,一位老师、一间教室撑起了刘艳的小学梦。在那个遥远的小村庄,即便囊中十分羞涩,即便受到“女孩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冲击,刘艳父母也丝毫没有动摇让女儿读书的信念。“村子里没有初中,更没有高中。为了圆我的求学梦想,我的父亲用尽了一个老农民能想到的所有办法,将我送到远房的姑姑家去上学……”说到这里,刘艳声音哽咽。作为农民的孩子,刘艳深知农业的不易、农民的艰辛。她勤学苦读,只想着有一天能够学有所成,帮助像父母一样的广大农民,回馈父母、回馈社会。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刘艳成为村子里第一个本科生,选择的专业是农学。本科毕业后,她又考上了硕博连读,学习的依然是农学专业。2009年,刘艳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成为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引进的第一个博士,从事水稻抗性育种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品种选育、技术转化、盐碱地改良、种植示范和推广等。连云港市作为沿海城市,沿海滩涂面积较大。2010年,市农科院率先建立国家首批黄淮海海水稻区域试验基地,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和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刘艳就是第一批参与者。为了拓展育种思路、开阔国际视野,2013年,经省农科院层层选拔,刘艳远赴美国密西西比州州立大学研修,研究方向是水稻耐盐机理和耐盐水稻育种,主要针对沿海城市土壤盐碱化问题开展耐盐水稻种植研究。学成回国后,她继续开展耐盐水稻品种资源筛选和育种工作。

躬耕田野只为“禾下乘凉”梦

刘艳:盐碱地里稻花香的“追梦人”

连云港市农科院是袁隆平牵头的“海水稻”研发中心的重要参与单位之一,也是参加国家首批黄淮海“海水稻”区域生产试验的单位之一。

“袁老是我们的学习榜样,禾下乘凉也是我的梦想!”身为女博士,刘艳的绝大多数时间却是要下田种地,水稻授粉、选种、收种等品种选育环节都不在实验室里面研究,而是要面朝黄土背朝地在水稻田里实打实地耕耘。

“我们南繁基地共有20多亩试验田,在这里开展育种工作,能够一年多种一季,缩短育种年限。地里现在有刚插秧的、有的已经开花了、有的已经结实了,各种状态的水稻都有。咱们基地有粳稻、籼稻、不育系等,这个时间主要开展杂交授粉工作。”在田间搭建的简陋篷子内,刘艳坐在长木条搭成的板凳上,熟练地向塑料桶内的水稻颖壳中注水,接着弹花粉。

“前一天下午挖出材料,当天下午剪颖壳,放了一夜后露水会让它的颖壳胀起来,第二天早上再弹粉,然后移栽到父本旁,等中午开花后进行授粉。”刘艳简要地讲述了工作的流程,但是实际工作却要细致很多,尤其是剪颖壳这一步,需要十足的耐心。每一株水稻上的稻壳难以计数,除去已经开花和太嫩的颖壳仍然剩下很多,每一个颖壳剪的时候,要正好在柱头上方位置,这考验的不仅是技术,还有研究人员的耐心。

弹粉结束后,刘艳将写有材料信息的灰色方形牌子挂在水稻上,并用编号的长方形牛皮纸袋套在弹完粉的穗头上,将袋子下方折叠好后用回形针封住。在篷内完成这些工作后,刘艳拿上几株母本材料走进稻田,将它们栽种在相应的父本旁。

刘艳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介绍:“我们会选择在连云港表现比较好的,但是存在个别性状缺陷的品种进行杂交。比如有些品种抗病性不好,我们就会选择一个抗病性不错的与之做杂交,后代的话各个方面的表现就会比较优异。成功的杂交品种就像是集合了父母所有优点的小孩。”

每年4月底,刘艳从南繁基地返回连云港。5月份起,刘艳及其水稻团队就开始在港城各个试验基地开展育种工作,到了6、7月份插秧季节,基本上每天都是泥巴裹满裤腿、披星戴月回家。小区的保安和邻居看到经常会问干什么的,刘艳总是笑着说“我是种地刚回来!”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刘艳团队十几年的技术攻关,连云港市有9个耐盐碱水稻新品系进入国家、省级各类水稻区域试验。这些水稻品种的育成,为我国沿海滩涂资源的复垦开发利用提供强力种质保障。其中,盐田育3号、盐田育4号和盐田育5号分别于2021年和2023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盐田育”系列耐盐水稻品种的育成,获得了沿海种粮大户和种业公司的广泛关注,连云港青口盐场、盐城黄海农场以及市区周边县示范种植2000亩以上,昔日不毛地飘出浓浓稻花香。

家国情怀传承“粮”芯良行

刘艳:盐碱地里稻花香的“追梦人”

“海水稻既不是种在海水里,也不是用海水浇灌,它是耐盐耐碱水稻品种的俗称……”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刘艳始终坚持扎根农业、服务三农。她发挥自身工作特长和专业特色,走进田间地头开展高效种植栽培技术培训,将“科学种田”的理念种在农民心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的“钱袋子”。多年来,以刘艳为主要参与人的育种团队先后育成了连粳15号、连粳16号、连粳17号、连粳18号、中种香糯等水稻品种,品种经营权转让费收益1435万元,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共6项,其中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连粳15号解决了本稻区稻麦茬口衔接和播栽粗放等问题,连粳15号和连麦7号及其栽培技术在淮北地区累计推广1129.37万亩,累计增产稻(麦)5.66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0.31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淮北稻区稻麦轮作高产稳产、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成果获2020年江苏农业科技奖丰收奖一等奖。近几年,其研究团队研发的适用于盐碱地种植的水稻品种“盐田育”系列等研究成果,会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在盐碱地上开花结果,使盐碱地“白荒滩”转变为飘满稻香“金海岸”。刘艳的研究团队现在科技人员主要有16名科技人员组成,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7人,具有出国留学经历3人,大部分为中青年科技人员。“我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实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新农人!”刘艳说。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10月28日 11: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