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雷锋车运行49周年的日子里(下)

道德建设阅读模式

□ 徐 桢 顾爱民  周承君 周树成

  【连网】 2月上、中旬,新华社、《新华日报》、江苏卫视等10多家中央、省级媒体来连,再次聚焦“雷锋车”。

  2月26日,南城小学百余名苍梧晚报小记者来到了市博物馆开展“与雷锋车同行”活动,并参观了“雷锋车”陈列馆,“雷锋车”手向小记者们详细介绍了“雷锋车”的历史。

  3月2日,在市“与雷锋车同行、践行道德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年启动仪式上,连云港警备区向新浦汽车总站赠送一台“雷锋车”。

  一件件看似平常的新闻,细心的读者一定能从中体会到,“雷锋车”在港城人心中的分量。

  是的,在连云港,“雷锋车”不再是一辆普普通通的车,而是这座城市学习雷锋精神的榜样、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港城人用自己的方式爱护“雷锋车”手,宣传和践行“雷锋车”精神。

  流动风景,不朽画面,宝贵财富,满载深情,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她,港城永远激荡着“雷锋车”精神

  港城。华联广场。市区最繁华的地段。这里耸立起“雷锋车”群雕,一位辫子姑娘双手紧握车把,身后的平板车上坐着老人孩子,还有几位车手或是搀扶着孕妇,或是手拎着包裹。车手们步伐坚定、目光有神、面带微笑,如同运行49年的“雷锋车”。群雕经受风吹日晒的自然洗礼,接受茫茫人海的社会检阅。

  3月1日,沙长梅、龚成燕、徐新霞三位车手带着水桶、毛巾,来到了群雕旁,深情地“擦车”。沙长梅说,城雕汇聚着全市人民对“雷锋车”的厚爱,我们每月都要来保养五六次。

  2004年9月,经市民建议,市文明办向全市发出为“雷锋车”雕塑捐款的倡议,引起强烈反响,从机关干部到普通市民、大中小学生等社会各界纷纷响应。不到一年时间,捐款总额高达118万元。“雷锋车”城雕捐款第一人、原市总工会主席鲍建宾说:“我对‘雷锋车’有着很深的感情。”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一名工会干部,他曾组织人员对“雷锋车”事迹进行整理,在省内宣讲,并通过工会系统向全国总工会介绍这一事迹。后来,全国总工会授予新浦汽车总站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单位”。在获悉筹建“雷锋车”城雕活动后,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鲍建宾主动捐款。

  在面向全国开展的“雷锋车”雕塑方案征集活动中,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著名院校送来50多个方案,我市邀请市美术界专家、“雷锋车”手和市民代表对参选作品逐一评选,确定10个方案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最终在3个高票方案中选定实施的方案。2008年6月20日,“雷锋车”城雕落成。

  奉献赢得关爱,人们以自己特别的方式表达着对“雷锋车”特别的感情。“雷锋车”的名字响亮,车手一旦有难,总能得到更多关爱。1999年1月5日,“雷锋车”车手郝芳萍在上班途中被摩托车撞倒,脾脏破裂、左小腿骨折,生命垂危。这则消息一传出,惊动港城:满满一车的消防支队官兵赶到医院献血,相识和不相识的人都排队前来看望,病房成了“花的海洋”,人们互相打听“那个‘雷锋车’手有没有脱离危险?”郝芳萍非常激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真没想到‘雷锋车’在港城人心中有这样重的分量。”

  本报摄影记者李绪宾,与“雷锋车”结缘近40年,他每每说起“雷锋车”的故事,时常会激动得一跃而起,心情久久难以平静。30多年来,他拍摄数千张“雷锋车”图片发表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连云港日报》等各级媒体上,为宣传“雷锋车”不遗余力。2008年兴建的“雷锋车”事迹陈列馆里,128张图片真实记录“雷锋车”的轨迹,其中有101张是他拍摄的。他动情地说,能与“雷锋车”结缘,是我一生的幸运与幸福。现在虽然我退休了,但聚焦“雷锋车”的脚步不会停。丁原纯也是一位热爱“雷锋车”的本报记者,他退休到天津定居,在滨海新区担任志愿者报的编辑工作,成为全国志愿者先进典型。今年1月回连,他找到新浦汽车总站,对站领导说,这次回连,家具不要了,房产处理了,但要带一套“雷锋车”资料到天津做宣传。通过他的牵线搭桥,“雷锋车”“走”进天津滨海新区,与当地志愿者开展文明共建活动。

  “雷锋车”是港城人民铸就的一座道德丰碑。“雷锋车”的车轮会不停地转下去,“雷锋车”精神也必定代代传承。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崇德向善,社会和谐,与“雷锋车”同行,共奏“大爱连云”的和谐乐章

  一辆车擎起了一面文明的旗帜,大爱连云的海滨城市处处传扬着“雷锋车”精神。“雷锋车”前行,490万港城人民紧紧跟上。

  “6000元背后的公德现象”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2003年6月26日,一位外地来连的客人正将6000元现金装箱,突起的大风却将钱刮走,散落在闹市大街上,有的飘到20米以外,路过的程纲、王永锋、刘强、宋耀宣、唐江五位市民主动帮助捡拾,不到5分钟,就分文不少地交给了失主。在这场特殊的公德“考试”中,在场的连云港市民得了满分。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眼下,当做好事引起人们的困惑时,“雷锋车”故乡的港城人交上了圆满的答卷。2011年12月5日,市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年近60岁的老太太尹爱民过马路时,被一辆面包车从后面撞倒,生命垂危。此时,一位普通妇女路过此处,她毫不犹豫地下车救人,在现场一边疏导过往车辆绕行,一边拨打120、110请求救援。当得知伤者家属身上没带一分钱时,她伸出援助之手,掏出身上所有的1200元给伤者。几天后,伤者的儿子打电话给本报新闻热线,想通过媒体帮助寻找在雨中救人不留姓名的好心大姐。本报于12月9日以《雨中挺身救人的大姐 你在哪里》为题进行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众多好心读者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救人大姐———新浦区市民严群。

  2010年8月9日,本报刊登的一封题为“叶欣仁,我想用自己的方式感谢你!”的求助信。这封信表达了一位名叫顾志慧的受助孤儿求助媒体寻找资助人、感恩社会的真实情感。叶欣仁,热心人,通过寻找热心人的活动,港城开启了一次好人频现、爱心涌动的感人之旅。

  新浦区刘庭旭、赣榆县李梦缘,是两位不幸的女孩,都有着父母离异又患有疾病的遭遇,“雷锋车”手韩秀平和郝芳萍都帮助过她们。离休老干部吴祥祯拿出过90岁生日的一万多元钱,资助这两位孩子。

  2月28日,一辆载重卡车装满水泥驶出开发区,奔向灌云县伊芦乡。今年1月间,这个乡的村民袁志生家连遭不测,先是家里房子倒塌,一家四口人在猪圈搭棚子住了进去,后来袁志生又在筹备建房款途中被车撞倒,不治身亡。“雷锋车”手郝芳萍闻讯后赶去看望,本报报道后,引起社会关注。三一重工公司负责人穆亚楠送去了一万多元现金;久和混凝土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党支部书记黄天峰发动党员职工捐款,董事长张杰第一个拿出钱来,他俩带着现金和水泥石子等建材驱车送到袁家。张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连云港日报》上经常可以看到“雷锋车”的事迹,车手是我们新时期学习的好榜样。

  我市的爱心故事讲不完。置身港城,我们欣喜地看到“雷锋车”精神正向各行各业延伸,大爱连云的乐章越奏越响。

  1997年7月15日,市委、市政府发出向“雷锋车”组学习的号召后,港城大地掀起了一个长达15年的学习“雷锋车”、岗位做贡献、推动大发展的“与雷锋车同行”热潮,学雷锋活动实现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全市共有17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80多万名干部群众和30多万名中小学生踊跃参加各种扶危济困的志愿活动。“雷锋的士”、党员的士、“雷锋车”公交快捷线、清洁海岸义工等爱岗敬业、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先进典型竞相涌现,共同描绘着大爱连云港的美好画卷。

  拓展平台,丰富内涵,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在创新发展中效应放大,中国第一“雷锋车”走向全国

  如今,“雷锋车”成了热词。3月5日,我们上网百度“雷锋车”,有165,000个相关页面。“雷锋车”的事迹被传扬,“雷锋车”的精神被学习,“雷锋车”的效应在放大。

  1970年,第一代“雷锋车”手余友云调到山西晋城汽车站工作。刚到那里,余友云就把连云港市的“雷锋车”故事讲给同事们听,并主动请缨在晋城汽车站也成立学习“雷锋车”小组,和远隔千山万水的我市“雷锋车”遥相呼应。由于“雷锋车”小组的突出表现,晋城汽车站被山西省交通厅评为先进车站,而余友云也成为晋城交通行业的模范典型,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学雷锋纪念日前夕,我们与肖彦通了电话。这位当年的好姑娘没有辜负妈妈的希望,当“雷锋车”手是好样的,后来调到京沪高速淮安女子收费站,也多次立功受奖。在她带领下,收费站获得6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一次,一辆客车着火,时刻有爆炸危险。40多位乘客受困,人们吓呆了,驾驶员弃车逃跑,肖彦冲了上去,与随后赶来的10位收费站工作人员一齐动手,控制了火势,救出了乘客。问起当时怕不怕,肖彦说,“雷锋车”手就是要把旅客当亲人,没什么好怕的。肖彦作为领头雁,带领32位姐妹把收费站建成了礼仪绿岛,将爱心从新浦车站洒向京沪高速千里风景线上。

  近年来,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家和省级新闻媒体多次跟踪报道“雷锋车”事迹,也使得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雷锋车”的热潮。随着“雷锋车”事迹的不断传播,“雷锋车”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全国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一辆又一辆“雷锋车”。中国雷锋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何朝海在全国第十次军民学雷锋经验交流会暨中国第一“雷锋车”命名大会上介绍说,全国各地共有2000多辆“雷锋车”,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经严格评选,并经中央文明办等有关部门认可,确定为中国第一“雷锋车”。时间长河淘洗万物,“雷锋车”精神永不褪色。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2年3月6日 0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