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伙自筹资金开办敬老院

道德建设阅读模式

  记者 杨思勤

  【连网】 “小刚子是个三十出头的帅小伙子,自己开办一家敬老院,钱没有挣到多少,但把这里的老人伺候得舒舒服服,我们的父母交给他放心,非常感谢他,因为,我们做不到的,他帮我们做到了,所以,想请晚报记者来报道一下小刚子和他的敬老院,这是我们把老人送到这个敬老院的几家子女共同的心愿。”昨天上午,一位姓赵的女士打电话给本报热线记者,反映在新浦,有一家小伙子开办的敬老院,将入院老人视为自己的亲人,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 

  一

  放下赵女士的电话后,记者便按照赵女士所说的地址,冒雨赶到位于新孔路上的一家名叫老来福的敬老院,敬老院很简陋,但房间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在一个大房间里,几位穿戴整洁的老人,正在看电视。在其中一个房间里,一位看上去30出头的男子,正在给一位鼻孔和喉咙部位插着呼吸管的中年女子,用注射器打着饮用水。一位护理人员告诉记者,他就是这个敬老院的负责人,名叫“稽刚”。

  稽刚忙完手里的工作,便和记者坐在一张空床的床沿上,讲述了他开办敬老院的缘由。

  稽刚家住苏北农村,小学没有毕业就跟着父母跑船,耳濡目染父母的辛劳,稽刚暗下决心将来等父母老了,要让他们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由于成年以后稽刚一直在外打拼挣钱,没有时间照顾母亲,2010年,77岁的母亲被稽刚送到海州一家养老院中,但每次工作闲暇时,稽刚去这家养老院看望母亲,总能看到那里的卫生状况不是很好,伙食更是不尽如人意。养老院的开办者也怨声连连,称物价普遍提高,没有利润可赚。稽刚当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想,日后自己开办一家敬老院,以“敬”为先,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让老人的子女们无后顾之忧。

  带着几年来做生意积攒的钱,稽刚经过多次选址,最后在新浦新孔南路的一所民居里成立了“老来福敬老院”,他说服在市福利院工作的大姨来他这里担任专业指导,又劝说几位家中亲戚来到他的敬老院,当起护理人员,“对老人,要有孝心、爱心,再加上学习一些护理老人的专业知识,敬老院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稽刚将母亲接到自己的敬老院,针对自己母亲的老年生理、心理状况,制订入院老人的作息、饮食、康复等一系列计划。没有做广告,更没有花言巧语的承诺,短短三个月,就有七八位老人在家属的护送下,来到老来福敬老院。“开办敬老院不像做其他事情,每天都要时刻关注着老人的细微变化,还要承受很强的精神负担。快两年了,我电话从没关过机,没有特殊情况,我都是在敬老院里过夜。”稽刚说这番话时,显得很认真和诚实。

  二

  80后的稽刚,平时喜欢穿颜色鲜艳的时尚服装,让人觉得是个干净利索的大男孩,但一旦投入到敬老院的工作中,换上白大褂,稽刚就显得比同龄人更成熟,看到他对老人的那种耐心,更觉得他成熟稳重。

  一位姓陈的老人,今年已经87岁了,由于一辈子做体力活,身体很好,但患老年性痴呆,有时大小便来了根本不考虑在什么地方就方便。一天,护理员向稽刚反映,陈爷爷的房间里出现难闻的气味,但就是找不到“味源”,稽刚在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搜索多次,终于发现,难闻的异味来自房间里的大站橱的橱顶,原来陈大爷内急时正赶上他头脑不做主的时候,他搬起床头柜来到大站橱跟前,从床头柜爬上了大站橱顶,蹲在上面方便起来,稽刚在哭笑不得中将橱顶清理干净后,将大站橱搬出了陈爷爷的房间,杜绝了陈爷爷今后再发生危险的“高空作业”。

  有的老人一不留神就“玩失踪”,让护理人员很是担心,稽刚就买一些大蒜,让这些老人坐着剥,“老人们都是过日子的人,只有做家务事的时候,才显示出他们往日的家长风范,剥起大蒜来很是认真,但每天都剥大蒜,真是吃不了,我就跟网上介绍的学,买来黄豆和绿豆,让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人每人一份,给豆子分类,情绪安定了,让他们少受许多病痛的折磨。”稽刚说到这,一位已经97岁的老太望着稽刚,嘴里喊着“海滨、海滨”,稽刚说,这位老太在喊他,因为老人有个儿子叫“海滨”,所以就一直将稽刚唤作“海滨”。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2年8月22日 0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