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林用行动诠释远亲不如近邻

道德建设阅读模式

  记者 徐芳 通讯员 洪金英

  【连网】 一连几个星期,富强社区76岁的居民朱少林每天早上8点半不到就出门,一直到晚上10点以后才回家,中午回来吃完饭出门时还要随身带一个装满热菜的饭盒。步行不到4分钟,朱少林推门进了一家藏身民宅的小店,把饭盒放在柜台里一个五旬男子的面前,转身进屋从电饭锅里盛好一碗热乎乎的米饭递给他,然后在一旁的凳子上坐下。“多亏有朱师傅,不然,这段日子我都不知道怎么过。”老郭边吃饭边说,“这不,光这个店,朱师傅就陪我看了好几个星期了,凭我一个人根本应付不过来。” 

  怕啥来啥,老伴生病住院

  年过五旬的老郭是富强社区居民,因有重度残疾,坐了30多年的轮椅,没什么劳动能力,家里的大事小情都靠老伴一人操持。为了维持生计,几年前,老郭利用自家的一间住房开了个小杂货店,一家人就靠着这个小店和政府发放的救济生活。

  老伴的身体不是很好,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去年底,她感觉特别不舒服,本想去医院开点药吃,没想到却被诊断出患有脑血栓,立刻住院了。老伴这一住院,不仅没办法操持家务、经营小店,连老郭的生活也没法照顾了,不仅如此,儿子还得天天去医院陪床,也不能待在家里,家里就只剩下老郭一人。这样,老郭的生活成了难题,就以吃饭为例,儿子晚上陪床,第二天早上才回家,简单休息一下又往医院跑,根本无暇照顾他。此外家里的小店还得经营,这可是家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可是一旦来人买东西,他腿脚不便,给客人递包烟、拿瓶酒都显得非常吃力。

  万般无奈之下,老郭想起了一个人。

  不收分文,老朱过来帮忙

  “我和他以前都是一建公司的职工,他比我小22岁,可以说,我是看着他长大的。”这就是朱少林和老郭的交情,严格说来,老郭应该叫他一声“叔”。

  如今他俩是邻居,都住在一建巷里。老郭的老伴住院后,老郭自己维持了一段时间,便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托人给朱少林带话儿,能不能搭把手。朱少林二话没说,抬脚就到了老郭家。

  “老郭家确实太困难了”,这是76岁的朱少林一进郭家门的最大感受,生活问题还是其次,老郭家的小店着实需要人帮一把,就拿每天早上开门来说,天天都要卸门板,此外有人来买东西,招待客人、取货、找零钱,这些对于腿脚不便的老郭而言多少有些困难。

  面对老郭的请求,朱少林立刻应承下来,这位76岁的老人从此有了一份“新工作”:每天早上8点半准时到老郭家,帮老郭卸门板开张,一直到晚上10点以后帮着老郭打烊关门后才回家,这中间,朱少林不仅帮着经营小店,还陪着老郭说话解闷,以至于到了晚上,老郭都舍不得朱少林走。

  煮饭带菜,管老郭的午饭

  起初几天,朱少林中午回家吃饭时下意识地问了句:“你中午饭怎么吃?”老郭说只是随便吃吃,朱少林意识到,老郭的老伴住院、儿子陪床,老郭的午饭便能将就就将就了。

  “老郭是个残疾人,身体也不是很好,还要看店,中午饭不能随便吃,得给他想办法。”于是,朱少林便承包了老郭的午饭。每天中午临走前,朱少林会给老郭焖上一锅米饭,然后回家吃饭,吃完饭便从家里带些菜,等回到老郭家时,米饭也差不多做好了,热饭热菜一配,老郭吃得也有滋有味。日子久了,朱少林的老伴午饭便会多做几个菜,好让朱少林带给老郭吃。

  “我有时候会多带一些菜、多做一些饭,这样他的晚饭就解决了,第二天早饭他儿子回来做,他一日三餐也就耽误不了了。”朱少林说。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3年3月20日 09: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