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6时许,在灌云县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南校区,随着“哒、哒、哒”的拐杖触地声在宁静的校园响起,一位拄拐女教师的身影映入师生们的眼帘。八(16)班的孩子们都说:“这个身影是我们校园里最美丽的风景,每天如闹钟一般准时响起的‘哒、哒’声,就像长鸣的警钟,催人奋进,让我们时刻不敢懈怠。”
这位拄着拐仍然坚持为学生上课的老师,是该校八(16)班班主任、数学教师赵向荣。2004年8月,她从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回到家乡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为了保证45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她经常是“课堂一分钟,熬夜到三更”。十几年来,几千个日夜孜孜不倦的努力,让她具备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也因此获得了“优秀辅导老师”“先进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等20多个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时代教师,仅仅满足于‘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传道’更加重要。”赵向荣说。
2015年春节,赵向荣意外收到了一箱“礼物”,箱子里除了一坛米酒,还有一张帅气大男孩的照片。赵向荣记得,这是她刚参加工作不久时教过的一名学生,叫张雄辅。“那时这孩子家庭经济情况不好,性格内向,不喜欢说话,学习也不积极。我曾多次尝试和他交流,他总是很冷漠地回应,甚至坦言‘老师,你别管我,我没有理想!’”赵向荣回忆,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如何才能走进他的心里。
2005年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临近出发,张雄辅却倚在教室墙上落泪。赵向荣拉过他一看,发现裤子破了一个洞,于是脱下外套替他围上,又骑车送他回家换了件衣服。等追上学校的队伍,他下车后向赵向荣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老师!”一次不经意间的呵护,却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轨迹。之后,他开始努力学习,顺利考入理想的高中、大学,现在是一名警察。这件小事,坚定了赵向荣的一个教育信念:梦想是一粒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田。只有用爱心去浇灌,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2018年冬,一次不经意的扭伤,让赵向荣再也站不起来了。看着诊断书上“先天性滑膜畸形、半月板损伤、十字韧带劳损,滑膜皱襞综合征……”这些陌生的词语让她感到恐慌。一向乐观的丈夫扭头落泪,作为医生的他明白检查结果意味着妻子可能会离开挚爱的三尺讲台。
“我不想就这样废了,孩子们还在等着我上课呢。”这样的声音一直在赵向荣脑海中呐喊。在反复争取家人和校领导同意后,不久,学校里出现了她拄着双拐上课的身影。
拄拐上班还不到1个月,班里有个叫汤子恩的孩子因阑尾炎手术耽误了两周课程。孩子出院后,被落下的课程弄得愁眉苦脸。赵向荣每天利用自习课时间细心地单独指导,不到一周就让孩子跟上教学进度,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
课堂上,赵向荣要一手拿教学资料,一手还得随时翻书,于是双拐变成了一根轻便的单拐。可是,肢体上的不便让原本45分钟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格外漫长。“很多时候,我也想坐下歇歇,但看到孩子们那高高扬起的小脑袋,我还是一分钟一分钟坚持下来,不忍耽误孩子们的每一分钟。”
身体的残疾给生活也带来很多不便,最为尴尬的是,因为无法下蹲,无法使用学校卫生间。赵向荣就每天上班之前坚持不喝汤、不喝水。已患会厌(咽喉的重要组织)囊肿多年的她,原来都是靠着一杯水才能把课上完,现在到后半节课,说话都非常吃力。“这些原来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需要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我不能放弃,要给孩子们做出榜样!”赵向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