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先: 26年敬老护老“情未了”

道德建设阅读模式

  【连网】 他,真的老了。60岁的人,门牙就掉了4颗,满脸的皱纹,花白的头发,一双布满老茧的手,足以证明他已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他,退休了。是从海州区朐阳街道办事处敬老院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的,那一年是2005年9月;他老了,但身体还硬朗;他退休回家了,是带着3名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瘫痪在床、多病缠身的老人一起回家的;他退休回家的场面十分感人,20多名拄着拐杖,坐着轮椅的老人,齐刷刷地呼唤着他的名字:“王奎先,谢谢你!”那一刻,他流泪了。

  今年65岁的王奎先,在敬老院的岗位上,一干就是整整26个年头。朐阳是1984年建乡,1996年撤乡设镇,2000年撤镇成立街道办事处,但朐阳中心敬老院的名称从未更改,王奎先一直陪伴着她。

  1984年,王奎先是乡镇企业南门采石场的一名石匠,憨厚木讷的他,尤如所干的工种一样,实打实,当他听工友谈论到这家老人有病无人问,那家老人瘫痪在床儿女不孝,他的“一根筋”性格油然而起,决定兴办敬老院,收留朐阳境内的所有鳏寡孤独的老人.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受到了民政部门的支持。正当他充满信心,房屋、床位、锅灶等准备就绪之时,出现了有的老人不愿意来,有的家人不给来,有的躺在床上不能来的种种原因。这些困难和问题,始终没有动摇王奎先一颗炽热的孝亲敬老之心。

  老人不愿来的,他挨门逐户去请;家人不给来的,他不分昼夜去做工作;躺在床上不能来的,他用自家的平板车登门去接。就这样,王奎先用自己的脊梁和双背,用自家的平板车,用一颗滚烫的心,接来了13个病残鳏寡的老人,组建了13口人的大家庭,为这些生活缺乏关爱与照顾的老人寻回了晚年的“安乐窝”,王奎先自然地担起了“一家之长”的重任。这家长一做,就做了26个年头。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王奎先却不,对此,94岁的卜秀余老人感触最深。老人瘫痪已经7年了,每顿饭都是王奎先坚持给他单独做面食;老人心情不顺时,还冲着王奎先发脾气,可王奎先就是“逆来顺受”,仍像平时一样,擦身搓背,端尿倒尿,从不嫌烦。75岁的王学龄老人全身瘫痪,1985年入院后一直卧床不起。王奎先对他悉心照顾,送水喂药、接尿倒尿。炎热的夏天,王奎先守候在老人身边,不时地给老人翻身、换尿垫;顶着烈日给老人洗脏衣服;晚间,坚持给老人洗澡擦身。王老患老年性便秘,时常解不下大便,病一发就憋得直喊。王奎先用“开塞露”塞入老人肛门,有时药刚好用完,他索性用手指一点点往外抠。老人们都议论,就是亲生儿子又能怎样呢?!

  王奎先的亲历亲为,深深地感动了他的妻子朱爱典,她为丈夫所做的一切,既佩服,又欣慰,更多地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为了这一责任,她竟然用行动向丈夫学习。于1991年,来到了海州区长寿宫敬老院,挑起敬老院院长的重任。到长寿宫敬老院的老人多半是街道五保老人,也有儿女花钱送到这里让照料的。为便于照顾,朱爱典接收的多数是老太太。这些老人一到长寿宫敬老院,一人一个房间,一日三餐送到手上,晚上还能用上现成的洗澡水。朱爱典给老人洗衣、烧饭、端茶、送水,还根据老人们的喜好,为她们买来盆景花卉供老人养植、观赏,买了绣花线给绣花做鞋。为进一步丰富老人们的文娱生活,还建造了健身房,添置了读报室。长寿宫敬老院里的老人提起朱爱典,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已逝去的骆祖英老人因病瘫痪在床,老人爱干净,朱爱典和一名服务员就每天晚上将老人从床上移到洗澡桶里,给老人擦身;平时端尿倒屎从不嫌脏。老人临终前拉着朱爱典的手,眼里含着感激的泪,久久不愿松手。

  26年来,王奎先先后20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连续5年被评为省民政系统先进个人,年年被市、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成绩里凝聚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妻子的休息日,几乎全被王奎先给占了,老人的饭菜有相当一部分是朱爱典给做的,老人的衣服有一半是她洗的。妻子的工作也离不开王奎先的扶持。刚到长寿宫,朱爱典干起工作难免有点缩手缩脚,王奎先悉心给予指导,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子女,对于父母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一次,镇敬老院的屋梁因常年虫蛀折断了,而迫在眉睫的大雨即将来临。修房的瓦不够,王奎先二话没说,从自己家的屋顶揭下200多片瓦,和家人一起搬到了敬老院;敬老院的粮食没有了,王奎先就叫家人送去;每年自家地里收下的头茬山芋,王奎先总是先送到敬老院让老人尝鲜。逢年过节,一家人把敬老院的饺子包好煮熟后,送到老人跟前,才回去包自家的……为使老人们生活得轻松愉快,春天,他带老人们出外游玩;晚上领老人们看戏;闲暇时陪老人们打牌、聊天;逢年过节,还请来戏班演唱,并录了音,经常播放给老人听。

  王奎先夫妇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镇敬老院和长寿宫里敬老院的老人们身上,对一双儿女照顾自然也少了。儿女们早已习惯了父母不在家的日子,女儿8岁起就学会了烧饭、洗衣。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1年8月31日 11: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