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港城雷锋车手“榜样的力量”

道德建设阅读模式

记 者 曹银生 通讯员 周树成 董洪波 胡玮    

  【连网】 从新浦的火车站到汽车站,500米。

  在这段看似再平常不过的500米路,过去的49年间,却演绎了一场“不平凡”的雷锋车组爱心接力的动人故事。

  从一条扁担、一辆木板车,到铁板车、电动车,现在是风光旅游车,斗转星移,在49年的记忆中,雷锋车在这条500米的路上,一次次地前行、折返,留下了一道道平凡而艰辛的辙印。

  伴着这些平凡的辙印,是雷锋车组一代代姐妹们留下的坚实的脚步、辛勤的汗水和无悔的追求,49年了,港城的雷锋车早已经拉出了一种精神,拉出了一种以平凡见证不平凡的港城“大爱”。

  港城雷锋车组49年不辍的“大爱”接力,是雷锋精神的感召,是时代的呼唤。而在过去49年中,雷锋车组也在港城形成了自己的“雷锋车效应”,一批批平凡的港城“活雷锋”不断涌现。

  有人说,一个城市应该有自己平凡而不懈的追求,有自己独特而灿烂的精神面貌,更需有一种来自骨子里的气质和灵魂……而这几代平凡的雷锋车组好姐妹,恰恰在以平凡而微弱的光亮,不断给港城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蕴调色,丰满着港城这座城市的精神风骨———大爱!  

  三条扁担一里路港城拉起了“雷锋车”

  1963年阳春三月,毛泽东主席一声“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像滚滚春雷,传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新浦汽车总站长途服务组的第一代雷锋车手朱秋霞说,当年她们阅读雷锋日记,学习雷锋事迹时,那一帮好姐妹们心里很不平静。好姐妹们都在思考,全国人民都在学雷锋,俺们应该怎样学?学什么?

  经过热烈讨论,这帮姐妹们一致认为:学雷锋就是要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助人为乐,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全心全意、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立足平凡岗位,把学习雷锋精神切实体现到工作中去,是这帮好姐妹的想法。她们想到,当时汽车站的好多旅客要到火车站去乘车,从火车站的出站旅客需要到汽车站转车,火车站和汽车站的距离虽然只有1里路,但是对于携带行李较多和老弱病残孕的旅客来说,却是一段十分艰难的路程。如果能为转车旅客免费运送行李,哪怕是搀扶一下老弱病残孕的旅客,这不也是一种学雷锋实际行动吗?

  说干就干!这帮姐妹们最初只找来了三根扁担,她们有的帮旅客挑行李,有的抱孩子,有的扶老人,学习雷锋那样,真的干起来了。慢慢地,“雷锋精神”在车站扎了根,在港城扎了根。

  为了鼓励这帮好姐妹学雷锋,半年后,车站特地为她们新购置了一辆平板车,就是这辆车子,风里来、雨里去,走街串巷,为四面八方的旅客排忧解难、提供方便,受到旅客们的赞扬,被旅客亲切地称为“雷锋车”,慢慢地,“雷锋车”的名字在港城叫响了。

  如今,扁担、木板车这些老物件已经成为了珍贵的历史物件,它们静静地呆在陈列馆的角落里,似乎在娓娓诉说上世纪60年代那一段永远值得追忆和铭记的岁月。  

  精神的支点 只因一个微笑的力量

  随着一代代“雷锋车”辙印的走远,港城的雷锋车一拉就是49年。

  拉一天雷锋车易,拉一辈子雷锋车难!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很多的港城雷锋车手奉献出的不仅仅是青春,甚至面临亲情的纠结和付出生命的代价。

  30多年前,正在哺乳期的第一代雷锋车手李保英听到一位旅客怀中的婴儿饿得哇哇叫,她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为孩子哺乳。不幸的是,由于交叉感染,她的孩子被传染上了小儿麻痹症,落下了终身残疾。时隔多年,仍有人时常会问李保英:“你后悔吗?”李保英的回答是坚定的,“我绝不后悔!”

  雷锋车已经拉了49年,49年里,经历了很多事,但雷锋车手里,有一个老姐妹令所有听说过她的人动容落泪,她就是曾经的雷锋车组组长朱秀兰。

  1983年底,当癌病即将吞噬朱秀兰年轻的生命时,她却用最后的生命吹响冲刺的号角,一心扎进雷锋车上。看着她病情恶化后日渐消瘦的面容,谁也不忍心再让她拉车,但谁也无法拒绝她最后的拉车请求。她说:“我知道我快要走了,就让我再拉几次雷锋车吧!”这一年的春运特别忙,她那病弱之躯一次次出现在雷锋车旁,一步、一步,她推着心爱的雷锋车,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旅程。

  朱秀兰临逝前的最后一个愿望是对着自己的孩子说的:“孩子,妈妈以前没有照顾好你,你现在还小,妈妈要走了,妈妈舍不得走,你以后也能跟妈妈一样,去拉雷锋车吗?”孩子此时已泣不成声,但仍然眼含着热泪答应了妈妈:“妈妈,我能!”当听见孩子坚定的回答后,37岁的朱大姐永远告别了心爱的雷锋车。

  朱大姐的孩子叫肖彦,后来,她传承了妈妈的愿望,光荣地成为了又一代雷锋车手。

  49年的坚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雷锋车的车轮滚滚向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一代代雷锋车组的姐妹们争先恐后,甘当一名拉车人?

  老一代雷锋车手史朝荣说起心爱的雷锋车时,手里攥着一张有关雷锋车的已经发黄的报道,俨然是一个功勋卓著的老战士,手捧着自己的勋章。她说,每当她拉雷锋车被旅客投以赞许的目光,她就会感受到无比的荣耀,但我们拉车并不是为了荣耀,其实,光是一个微笑、一个目光,力量就很强大,不仅是我们拉车的动力,也是我们拉车的最原始目的:“我们拉车就是为了让旅客在疲惫的旅程中感到温暖,让他们微笑,而不是为了旅程而揪心、犯难。”  

  老姐妹也曾有忧伤 雷锋车还拉不拉?

  昨天,对于新浦汽车总站的新一代雷锋车手们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新浦汽车总站第十代雷锋车正式投入使用。

  49年里,前九代雷锋车总计行程17万公里,免费运送老弱病残孕旅客26万人次,义务运送行李22万余件。从这些数据上看,您或许能感受到作为一个雷锋车手内心的幸福,但是在雷锋车手们的记忆中,也曾有过忧伤:市场经济下,雷锋车还要不要拉?

  雷锋车手朱秋霞回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因为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转型初期新旧观念的碰撞,出现很多旅客开始对雷锋车不理解,甚至质疑起雷锋车: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学雷锋、免费运送旅客的好事?

  甚至于,在个体经济逐渐兴起的年代,那些在车站附近靠运送旅客谋生的个体户,对雷锋车百般刁难,乃至砸毁雷锋车。无奈之下,车站后来只好配备铁板车,以防拆、防砸。

  面对新时期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不少雷锋车手也曾陷入彷徨,车手们委屈、苦恼、困惑、迷惘:这坚持了几十年的雷锋车还要不要拉下去?怎么拉下去?为此,车站还曾经专门开展过一次大讨论。

  拉,难!不拉,更难!

  在大讨论期间,那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一张张感激涕零的面庞,一颗颗滚烫滑落的泪珠……一幕幕地在作为雷锋车手的老姐妹们的脑海中回放———

  一位军人十年后重遇雷锋车时感慨地说:十年前,就是雷锋车接我的,因为行李很多,一位雷锋车手还送我一条扁担,至今,扁担还被我珍藏在家中,算是对连云港雷锋车手们的敬仰。没想到,十年过去了,车变了,雷锋精神仍然没变。

  一辆陕西来的军车路遇“雷锋车”时,官兵们主动停车让路,并集体下车向雷锋车庄重地敬上军礼……

  追忆着一幕幕过去的场景,这帮老姐妹们的眼睛湿润了,在讨论过程中,多数雷锋车手最后都坚持:雷锋精神是永远的旗帜,学雷锋没有时代之分,只要还有老百姓欢迎,我们就拉!

  通过大讨论,一群老姐妹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雷锋车车轮的辙印继续向前、延伸。  

  迸发强大感召力 见证港城“大爱”

  49年里,总计有500多名姐妹先后加入雷锋车组,走出了两位全国人大代表、56位全国服务标兵和省市劳动模范。

  问起当今这个时代,港城雷锋车的精神实质究竟是什么?一位曾经到车站亲身体验雷锋车手生活的市民表示:很简单,就是“立足平凡岗位,践行港城大爱!”如今,雷锋车的“大爱”精神已经不光光是车站的一面文明旗帜,更应该是新时期里,连云港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一座城市独特风骨、气质的重要体现。

  几代雷锋车手们的矢志坚守,演绎着雷锋精神的代代传承,她们感动社会并汇聚出强大的“港大爱城”的道德力量,正成为港城新时期一面文明的旗帜。

  在雷锋车“大爱”精神的感召下,一家四代人都曾做过雷锋车的赣榆老人单新惠也学起了雷锋。单老在退休后到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教书,每年都会拿出三分之一的工资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有位叫王子明的学生身患重病,她就骑着三轮车到处捡破烂卖钱为孩子治病。说起自己捡破烂的那辆三轮车,单老骄傲地表示:“我这也是雷锋车!”

  在连云港,雷锋车精神一直在向各个行业延伸,港城掀起了“与雷锋车同行”热潮。党员的士、雷锋车队以及本报组织发起的清洁海岸义工团等爱岗敬业、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先进团队竞相涌现;六千元现象、叶欣仁事件、朱洪树捡到50万元找失主等先进典型一个接着一个感动了港城。

  连云公交专线为在公交领域践行雷锋精神,将101路公交车专门设置为“雷锋车”公交快捷线,并在连云公交线全线中广泛开展“与雷锋车同行”活动。101线乘务员李冉是港城“两创一争”文明职工、连云港市第一届“首席员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一次在车辆行驶途中,有个妈妈带的孩子要小便,尿完后李冉对他妈妈说:“把袋子给我吧,车上的垃圾桶坏了,等车子到站,我来扔。”李冉的行动迎来了乘客的赞许,一位中年乘客感慨:“能帮着乘客的孩子提尿,不简单呀!”李冉笑着说:“没什么,不就是孩子的一袋尿吗,就当是我儿子尿的不就行了。”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2年3月5日 1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