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威 通讯员 朱先明 张启芹
【连网】 40年前,31岁的刘兰香将家里仅剩的一点玉米磨碎后放进锅里熬汤,细心喂养着3个月大的养女王佃巧,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不少邻居难以理解刘兰香的“大方”。
如今,71岁的她安详地躺在床上,养女贴心地将煮烂的米饭,一勺一勺喂到她的嘴里,动作温柔而娴熟。
这是一个平凡而朴实的故事,40年里,这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演绎出了一段催人泪下的人间悲喜剧,就像她们平淡的日子一样,透露出爱与被爱和情义的悠远绵长。
母亲担起重担不让养女挨饿
40年前,一个3月的女婴被遗弃在云山的路边,嘴唇冻得发紫,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路过看到之后,把这个孩子抱回了家,消息不径而走,很快传遍了山乡。周围邻居听说刘兰香家抱回一个女婴都赶来看热闹,孩子又瘦又小,能养活吗?
不少人投来怀疑的目光,更让刘兰香为难的是,公公婆婆不同意收留女婴,而自己还要下地干活,谁来照料她呢?亲友们也劝她:把孩子送人,留下将来也是个累赘。一连串的问题和难处摆在了刘兰香的面前,她知道他们说的在理,她也清楚养大个孩子有多难。可望着可怜巴巴的孩子,她的内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人都说只有狠心的儿女没有狠心的爹娘,这孩子的母亲怎么就这样狠心啊!强烈的母爱让刘兰香最终下定决心,这辈子再也不会离开这个可怜的孩子,她就是孩子的亲妈,无论将来如何艰难,她都要把孩子养大!
刘兰香同丈夫商量好,毅然决定收养女婴,并给她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王佃巧。从此,王家时常传出婴儿的啼哭和夫妻俩开心的笑声,有了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夫妻俩干活更有奔头了,细心呵护着孩子的每一天。
多年来,刘兰香就像亲生女儿一样,照料着王佃巧,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不少人难以填饱肚子,但夫妇俩从未亏待过孩子,省吃俭用照顾她。在长期的生活中,母女俩建立了牢固的深厚感情。
王佃巧回忆说,自已小的时候,家里的生活非常艰难,但母亲从未抱怨,任劳任怨养育着自已,宁愿她自己饿着也从不让我挨饿。王佃巧说,这些经历,早已印刻在自己心里,她告诉自己,长大后一定要好好照顾母亲。
1993年,王佃巧到了婚嫁年龄,她的条件是自己嫁的郎君必需是上门女婿。后来经人介绍,老实巴交的陈纪奎来到王家。王佃巧说,自已最舍不得的就是母亲独自一个人生活,她要用实际行动回馈母亲。
超越血缘的爱 养女反哺母亲
婚后,王佃巧的家生活很幸福,她育有一儿一女,更是给这个家增添了无限欢乐。然而,生活对王佃巧来说并不公平,她的养父去世后,2006年,养母刘兰香却发生了意外事故,一家人的安宁生活因此彻底改变。医生诊断刘兰香的双腿严重损伤构成二级伤残,只能瘫痪在床,这就意味着养母需要她长年照料……
“只要好好照料,也许奇迹就会发生!”
王佃巧抱着希望和对养母的感恩,就这样开始了每天的精心照料。为防止养母肌肉萎缩,她每天都坚持为她擦身、换衣,每晚还为养母洗脚、按摩,保持血脉流通;养母大小便不能自理,她每天早晚都守在养母身边,端屎端尿,从来没有嫌弃过。有一次,王佃巧到邻居家帮工,突然想起没给养母换尿布,就立刻赶回家换了尿布。平时好天的时候,尿布洗了很快就会干了,但是遇上阴天下雨就麻烦了,只好用火烤。为了让养母不寂寞,她一有空就和养母谈心、说笑话。阳光好的时候,她就把养母抱出户外晒太阳。
每当亲戚邻里来看望刘兰香时,看到她被褥叠得整整齐齐,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王佃巧却总是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女儿该做的……”
在王佃巧心中,曾设想过多种方式对养育她长大的母亲刘兰香示以感激,但最后都被自己一一否定,因为那些跟妈妈对自己的爱比起来都太苍白无力。“只要母亲在,看到老母亲,我就觉得是一种幸福。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老人少遭罪,多活几年,我会继续精心照顾下去。”王佃巧坚定地说。
“我只是做了一个女儿该做的”
昨日上午,记者专程到李庄村的王佃巧家,看见她正在给养母洗脸。王佃巧的手上,满是粗糙的老茧、一道道裂口张开着,饱经风霜的脸上早早留下岁月的痕迹。为了延续养母的生命,王佃巧每天都要面对不能言语、吃喝拉撒都要靠她的母亲,可见她是费了不少心思:“我经常熬些骨头汤、鲫鱼汤给她喝。”王佃巧笑着说,我开始试着给母亲加量,并保证营养均衡,“蔬菜、鸡蛋、肉类,我搭配着来。”
邻居李大姐说,她的母亲卧床6年多,从没得过褥疮,每隔两个多小时,王佃巧都要为她翻一次身。母亲大小便不能自理,王佃巧便端屎端尿,及时更换被褥。
见到王佃巧的儿子和女儿,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生活的一切靠自己”,王佃巧鼓励孩子从小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
她说自己要用对“妈妈的爱和坚持,把爱传递给她的孩子们”。
王佃巧以最美的孝心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她也正在以对母亲的大爱传递着正能量,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最大的美德———孝。 (编辑:王夫成)